第156章

她思考期间,秋儿已经折返回来,向两人见礼后,说起堂中食客的离开缘由:“今年陆国公和两位郎君回城,他们啊都是赶去城门看热闹的。”

常庆妤“啊”了一声,“原来是陆国公啊,怪不得。陆家满门忠烈,世代从戎,能引起这般轰动,实属正常。”

秋儿原先不知道,但刚刚那会儿功夫听好几个食客交谈,说起当初与西边打战那会儿,年过七旬的陆老国公主动请缨,折在了西北没回来。虽说战事败了,但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还能主动上战场,光是这份气节,就让人钦佩。

算上故去的陆老国公,陆家已经有三代人都死在了疆场,是官家亲封的忠烈之家。

许栀和听着两人的交谈,落在窗棂的眸光有些飘忽。

北宋是一个矛盾又辉煌的朝代,她年幼时知道自己生活在仁宗朝初期,心中是庆幸居多——在这个并不算漫长的朝代,这段时间相对稳定宽和,没有那么多的颠沛流离,也没有让人心碎的故土难归。

身处其中,才能切身体会汴京的繁华和业余生活丰富: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宵禁被取缔,夜市和瓦舍兴盛,从南越引进的占城稻在朝廷的扶持下推广,虽未能达到天下无饥馑的局面,却已然一年好过一年。

在汴京安宁太久,许栀和几乎都快忘记边陲的摩擦动荡其实从未远离。

“许姐姐,你想什么呢?喊你好几声都没有反应。”常庆妤伸手在许栀和的面前晃了晃。

许栀和回神,看着尽在咫尺两张担忧的面庞,浅笑着摇了摇头。

“现在城门那边应该不挤了,我们就先离开了,”许栀和对秋儿说,“过两日除夕,记得回去吃年夜饭。”

秋儿嗯了一声,将两人送到楼下。

离陆国公一行回城隔了差不多半个多时辰,人却没怎么减少,常庆妤本淡定地坐在马车里面,外面一声接着一声的交谈声透过帘子传进来,她忍不住弯腰探头朝着外面望。

“怎么回事?国公府的马车还停在这儿……哎,我好像看见姐夫了。”常庆妤伸手推了推许栀和,在马车窗口给她留了个空间,“许姐姐你看那边。”

“他这两日忙的很,会不会看错了?”

许栀和慢吞吞地挪过去。

“不是,真是姐夫,”常庆妤快速反驳她一句,下一秒已经大咧咧朝那边挥手,“姐——”

许栀和看清骑马的人,立刻捂住常庆妤的嘴,“嘘。”

但是另一边的陈允渡已经听到声响了,旁边的同僚笑着与陈允渡说了几句话,前者照单全收,嗓音清冷道:“我去看一眼。”

同僚笑着道:“去吧去吧,瞧这架势,还得堵一会儿呢。”

陈允渡翻身从马背上下来,走到马车旁边,刚准备出声,便看见帘子被人从里面掀起。

许栀和的发簪上的珠坠摇动不休,看起来刚刚才剧烈移动过。她睁着一双杏眸,潋滟着盈盈水光,语气是故作镇定的随意,“在公务?”

常庆妤从许栀和身后探出半个脑袋,打了个招呼:“姐夫好。”

陈允渡略一颔首,回答了许栀和的问题:“算是。城道修缮,前面有段路需要绕行,路上没有标识,上面便派我和冯京过来。”

过来当个人形标识,顺道评测一下上期路面加固情况。

许栀和:“那你现在?”

“现在算不上空闲,但与你说几句话的时间还有,”陈允渡看她们车马方向,“是去了外城?”

许栀和:“对。要是早知在城门口遇见你,合该打包些餐饭。”

现在午时左右,他们一行人不知道在这儿站了多久,还没用过饭。怪不得回回刁娘子过来,都要念叨梅尧臣一日三餐颠三倒四,年纪轻轻落下胃病。

陈允渡笑了下,直白道:“无妨,今日在路上偶见你,算意外之喜。原还有些饿,现在不觉得。”

许栀和听得耳热,低嗔道:“庆妤还在呢。”

常庆妤双手牢牢捂住自己的耳朵,乖巧道:“可以当我不存在。”

陈允渡看了一眼常庆妤,没有继续故意逗许栀和。

“从小灶到这儿不算远,我叫人运些过来,你们一行几个人?”许栀和问。

“我,冯京,还有三个员外郎,共五人。”陈允渡报完人数,客气道,“有劳娘子了。”

他眉眼含笑,轻轻朝许栀和拱手。

许栀和坐在马车上,正好与他平视,她受了陈允渡的谢礼,“不客气。”

等餐饭送过来,陈允渡多走了一趟,将其余四个人的送去。正在马背上百无聊赖的冯京看到饭,瞬间来了精神,“弟妹让人给送的?”

陈允渡点头,将其他三份分出去。

其中有一个员外郎看着陈允渡,“小陈郎君,你自己没有吗?我还不是很饿,要不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