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2/4页)
“许娘子安好。”翠雁和小槐先向许栀和问礼,然后又看向秋儿,“秋儿掌柜好。”
秋儿第一次被人称作掌柜,脸红了红,但是还算镇定地应下了。
许栀和说到此处就停止了,昨日夜里,她已经和秋儿商议了两个人的月钱怎么算,以及若是做的好,每个月给盈利的几厘当作奖金——铺子越好,奖金越高,奖金越高,她们对待和乐小灶,才会真正上心。
这些事情,她一个即将离开的人说自然可以,但是如果由秋儿来开这个口,她们则为更加信重秋儿。
回到和乐小灶,需要经过府前大街,许栀和路过应天府衙门的时候,对翠雁和小槐道:“你们在外面稍后片刻。”
两人点点头。
秋儿看着许栀和的身影,猜测着难道上次来取偿银出了岔子?不管了,先跟着姑娘进来再说。
府尹循例外出巡查,今日正堂中理事的是一位暂代司法的推官,见到有人进来,问了句“何事”。
许栀和在自己的袖子中掏了掏,拿出两张折好的纸,“我来给她销去奴籍。这是她的身契,以及一份放良文书。”
她话音刚落,秋儿便震惊地转过头,呆呆地看着她。
推官抬眸朝她望了一眼,接过身契和放良文书,看完后,有些诧异。
宋律中确实写明了主家可以通过自愿撰写放良文书,使得从前因为债务、逃难而来的奴婢奴才重新从奴籍转为良民,因犯罪从而贬为奴籍的,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裁决。昨日夜里她特意详细地问了陈允渡,确认无误后,根据他的指示写下了这篇放良文书。
许栀和语气平静,“秋儿是因为父兄落难,受到连坐才得了奴籍,本身并未犯宋律罪行,按理是属于可放良一类的。”
推官重新低头看了一遍放良文书,他在这个位置上看过不少买卖奴婢,甚至两家因为几个奴婢大打出手的,这放良倒是真见的不多……第一次就能把放良文书写清楚,想来是专门询问了懂这些的讼师。
“娘子说的对。”推官点了点头,他站起身,熟练地在身后的柜子中找到户籍所在,从中取出一个木盒,拿出一张良民户籍,然后重新写下她的信息。
时隔两年,她又恢复了良籍。
秋儿快速地眨动着眼睛,怕自己的眼泪不争气。
推广瞧了一眼,也不禁笑笑,这样的好事,确实值得高兴。
信息都已经填完,还差了一个户址,推官刚问起,秋儿便快速地回答:“太平州水阳县临桥坊。”
她回答的如此之快,以至于其他两个人都愣神了片刻。
许栀和率先反应过来,水阳县临桥坊,正是她和陈允渡大婚的住所。
推官顿了顿问:“太平州?”
秋儿肯定地点点头。在她的心中,家不是汴京城月赁二十三两的宅院,也不是应天府的铺子,而是有姑娘在的地方。
就算以后姑娘迁了,她也一道跟着迁去。
推官确认之后,再没旁的疑问,写完后走到主位上,拿起放在左上角的印章,重重地在上面落下一个印。
……
许栀和让秋儿自己收好了自己的籍契,见她还低垂着眼眸,笑着伸手捏了捏她的脸,“方梨的奴籍很早之前就被销了,只是当年府中丫鬟众多,小舅说怕方梨遭人眼红,也怕方梨惹了大娘子的眼,故而一直未曾提起……到了汴京之后事忙,一直没来得及和你说,好在现在也不算晚。”
秋儿跟在她身后点了点头。
两人走出去,等候在外面的翠微和小槐围了过来,见两人神色自然,跟着一道回了和乐小灶。
赶在午时之前,秋儿讲清了两人需要做的事情,就忙活开了。
昨日正把来往食客的好奇心勾了起来,打铁趁热,她懂得这个道理。
许栀和、陈允渡和良吉在饭好后简单吃了一点,门外,昨夜订好的马车已经到了。
三人拎着包袱出去,又回头望了一眼,随着日上中天,越来越多的食客朝这边聚了过来,柜台前的秋儿和昨日一样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一位位接待。
翠雁和小槐一开始有些慌张,后来很快就适应了下来。择菜、盛菜、洗碗,再加上个从明日清晨开始准备当天要用到的肉菜,算不上多难。
她们适应得很快。
许栀和又看了一眼,放下了帘子,对车夫道:“走吧。”
……
夏日天黑得晚,众人回到汴京的时候,最西边的地平线上还能看见泛着的微弱红光。
不过很快,这点光线被黑夜所吞没,只留下了沿街璀璨明亮的灯火。
到了巷口,马车停下,许栀和睡了一路,被扶下马车的时候,整个人还有些晕晕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