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4/4页)

小宅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待客的正厅,休息的寝屋,烹饪的厨房,藏书的书房以及下人休息的下房,一应俱全。

许栀和自打进了宅院,便没有离开寝屋片刻,听到陈允渡的话,准备再睡一回的心思打消,转而言笑晏晏:“好啊。”

陈允渡先一步起身,走在许栀和的身旁,掀开门帘请她先过后,又不动声色快步追上。

“对了,到了汴京,你我免不得要去拜访一趟梅公。”

这是自然,许栀和心底并不意外,但陈允渡特意说起此事,想来不应该只为了讲这一句白话,于是继续望着他,等候下文。

陈允渡:“梅公元配妻子三年前过世,留下膝下儿女无人看顾,去年经人介绍,与京城刁家结亲。”

许栀和点了点头,示意自己记在心中。

唐宋盛世,男子续弦,女子改嫁都是常见的事,就好比当今的曹皇后,是二嫁官家,但丝毫不影响她因品行高洁为人称颂。反倒明清之后,限制女子的规章愈多,稍有不慎,便会被扣上“七出”的帽子。

陈允渡一面与她介绍梅尧臣,一面注意着脚下的碎石,他抢先在许栀和落脚之前将一块碎石踢走,而后停在了书房门口。

临近晌午,太阳最是毒辣,光在院中走了几小步,就叫人头顶冒汗。

许栀和怕热,快步走进书房。

书房中,有幕帘遮挡,只余下竹篾细缝中的幽幽日光,迎面摆放着一株文竹,青绿娉婷,周围放着两缸清水,瞧着便让人心生凉意。

再望去,是两个比人高的柜子,里面密密麻麻放满了书册与卷轴,为了方便查找,每一个竹轴都有一根垂丝系带,简要描述了其中内容。

许栀和被他的藏书惊了惊。

西屋清贫,她手中的书十分有限,一本书翻来覆去,能看个七八回。

陈允渡见许栀和打量着房舍布置,心头漫上一抹紧张……这些书,大多是他与梅丰羽借阅后手抄录而成,从五岁启蒙到如今十八,字迹稚嫩者不在少数。

一想到姑娘……栀和或许会笑,他便有一阵心虚。

但这股心虚很快就被他压抑了下去,他记得,栀和是喜欢读书的。

这里虽没有前朝孤本,但数目还算可观,应当能让她满意。

许栀和在心中简单算了一通藏书数目,大抵八百本出头。陈允渡农户出身,能得到这许多书,已然远远超乎她的预料。

“这些,”许栀和的指尖微微划过一册卷轴,挑起丝带望了一眼,询问陈允渡,“我都可以看吗?”

陈允渡点头,“自然。”

许栀和得到答复,放下自己手中写着“述而篇第七”的系带,转而开始在柜中寻觅自己想要的书册。

陈允渡任她自行寻找,走到书案前坐下。

案前,是梅丰羽昨日带来的策论题面:宝元河东路震频,路野民生多艰,试问何如。

这道题宽泛,陈允渡并未急着提笔,而是在白纸上勾画了片刻,罗列了自己的思路,才动手提笔作答。

许栀和转了一圈,陈允渡的藏书绕来绕去,基本与四书五经脱不了干系。

不愧是一门心思考科举的人。

她将手中书放下,一转头,刚好看见陈允渡提笔写着字。

神色认真,薄唇微抿,专注笔间。

有风自帘幕吹进,文竹晃动,更显清峻。

他写得太过认真,许栀和走到了他的身后,垂眸看着他的字迹,都没能惊动他分毫。

方梨与秋儿将饭菜做好,前者在正堂转了一圈,没见到人,梁伯提醒了一句:“主君和大娘子应当在书房。”

方梨转而去了书房,掀开门帘,果然见到书案前的两人,正准备出声唤两人出去用饭,却看见自家姑娘朝自己比了一个“嘘”,示意她不要声响。

方梨这才注意到陈允渡笔走龙蛇,不敢干扰,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许栀和放轻了自己的脚步,走到方梨身旁,与她一道出来,免得惊扰了房中人。

“策论一篇,动辄两三千,多加凝练,或千言可完,”许栀和回头看了一眼,“他且还有的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