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范鑫起私塾,康和跟范景包了两贯钱的红包送了过去。

这事情没有办酒席,但自家的亲戚还是都拿钱的拿钱,送礼的送礼,自家里头热闹了一番。

私塾开门时收得了六个学生,原本是只有三个。

康和同范鑫说,这外头的铺子开张头三日、头七日的都要弄些让利和惠顾来引人上铺子里头买卖。

私塾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究竟也不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的事,到底还是一门拿人钱财的营生。

既提起钱财,谁人都想有惠顾。

如此不妨是也让些利,对外头说今年以内送家中孩童上私塾读书的,头一季的束脩费用让一成。

外头的学塾也都是按季收受束脩费用的,寻常的私塾一季三百个铜子,城里的学塾得高上一两百个铜子。

范鑫这私塾已说明重在教授识字,费用便低于市价,一季只收两百一十个铜子,比外头贱三成。

若是再要让些利的话,束脩费用实是有些贱了,家里犹豫着不大肯。

康和算账与他们听,若是只收三个学生,一季的束脩费用是六百三十个钱,且还赶不上在外头的铺子上做账房一个月的工钱。

他们这私塾,初始办起来,最要紧的是做好口碑,引更多的孩子来读书。

若是学生过少,光也只是图个名头,挣不得几个钱。

这夫子再是教书育人德高望重,那也得吃饭用钱过日子,经营不寒碜。

先让利多招一名学生,也多一份束脩费用。

再说了,只是头一季让利,后头便复做原来的价钱。

家里想了想,觉得一家子都不如康和会盘算生意的事情,便依他的来办。

一番商量下来,便决定以一百八十个钱的价格作为头一季的束脩费用。

不想如此定下,还真又有三户人家将孩子送了来。

拢共六个学生,一季下来也能收着一贯多钱了,可不比三个学生二百一十个铜子还多不少麽。

且如今正是秋收农忙时,待着秋收罢了,农闲下来,农户人家手头上宽裕些,当是陆续还能收着些孩子。

私塾初开时,范家收拾出来的一间屋子日日都能听着读书的声音,村里的人稀奇便都去瞧热闹。

范鑫起初见着窗子外头总有人探头探脑的来瞧,一张脸涨得发红,念书都有些磕巴,怪是面皮薄,惹得大伙儿发笑,更是爱将他一通调侃。

康和见此,觉着不成,村里人若是笑他,也便失了对一个夫子的尊重,届时如何还会将孩子送来读书。

趁着没开课的时候,他便将范鑫拉着上城里跟他一道摆摊子卖蒻头粉丝,教他扯着嗓子吆喝。

康和没上城里时,就教陈氏将人弄着去买卖,如此磨炼了四五日,范鑫一张白面皮晒黑了许多,脸皮子也厚了。

在课堂上总算是能挺直腰杆子,再是不怕村里人打外头瞧他教书了。

范守山和张金桂起先还多心疼儿子,去央康和甭再带城里头现眼了。

康和也不多说别的,喊范鑫自个儿决定,好是人也晓得是为着他好,到底是没躲了去。

后头见着真治得住人,范守山跟张金桂再没言,心头是愈发的高看康和了,甚么都听他的。

康和趁此,便言教珍儿和巧儿得了空也上范鑫的私塾里头旁听识几个字。

范鑫是没意见的,他在城里头读过书,见过大户人家还要单请夫子给家中的小姐公子授课的,自家的妹妹来学着认字,没甚么不好,大不了在课室中间隔一层屏风便是。

范守山跟张金桂是乡下人,心里虽觉得女娃哥儿的不肖读书,可康和张了口,他们只有谢他的,哪有不肯的道理。

言珍儿巧儿过来旁读,不肖俩丫头另买纸笔用。

陈三芳见康和这样的为俩丫头考虑,心头说不出的感激。

珍儿跟巧儿见能有机会读书,欢喜的不行。

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哪想有一日竟还能挨着这般好事。

俩丫头十分的爱惜此般机遇,天冷天热都不再贪一日懒觉,把家里头的活儿给早早的做好了,再过去学字。

尤其是珍儿,她年岁渐大了,今年都长到了十六岁上,知道过不得两年便得嫁人,她想趁着嫁人前多学些字,日后总是能有些用处。

私塾的事情也便如此先告一段落。

十月上,秋收进了尾声。

今年家里头的庄稼收成不差,四亩田,得了八石谷。

手头上有钱用,等缴纳了三成的粮产,今年剩下的粮食也便留着自家吃用了,秋里晒得好,没吃甚么雨水,存着短时间也不怕生虫。

范爹盘计了一番,拿了一石的谷又添上五担子的肥,收拾了些家里弄着卖的小吃食,去同隔村的马石匠定了一台石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