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第3/4页)
这一等又是几个月,直到皇帝派出的首批直指使者巡视完各处,恭恭敬敬面圣回报,并奉上了他们私下考察各地工业的见闻——如果按照直指使者们的叙述,则此次见闻可称欣欣向荣,他们行走至江南各处,眼见着城中已经修起了大大小小的高炉和烟囱,各色精巧的铁制器具流水一样的被生产出来,一日的产量便能抵得上过去一年;所以他们特意带回一些器具作为验证,同时也要进献陛下,展示此次巡视的成功。
不过,面对那些被捧上来的、亮闪闪的金属器皿,被大大奉承了一番的皇帝却并未展现出任何喜悦欣然的神色;相反,他稍一踌躇,居然——居然回头望向了某个站在御座之后的方士?
穆姓方士不动声色,仿佛只是随意旁听,绝不放在心上;直到回禀的使者滔滔不绝的说完,他才终于慢慢问上一句:
“敢问尊使,出巡时所见的高炉烟囱,都是在城中布置的么?”
直指使者愣了一愣,不解其意,但还是老实答话:
“当然。”
“那没事了。”
“那没事了。”穆祺道:“还欠着火候呢?”
刘先生略微有些不服了:“怎么就欠火候了?”
又是高炉,又是烟囱,他看这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哪里就欠火候了?欠的什么火候?
“工业选址,有把钢厂选在居民区的么?高炉要吞入矿石,吐出铁器,所以选址要么在矿山附近靠近原料,要么在便于运输的港口,哪里有选在市集中央,人烟富盛之处的呢?”
选在人烟富盛之处,那是既没有原料,也不方便运输,喷吐出的烟雾无遮无拦,当头就可以往居民区猛灌,当地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躬逢其盛,开门就能品享二氧化硫的滋味;其余的安排有利有弊,还要利益相关方彼此撕扯;但这个安排就非常之超乎意外了,因为正常人想来想去,都实在是想不出来它的好处会是在哪里!
……喔不对,虽然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操作确实没有好处,但为什么不展开来想一想呢?直指使者下去巡访,也不可能处处都查到看到;要是不把辛苦搭建的高炉放在一眼就能望见的城市正中,他们这一番向上进步的热望,又怎么能传递到圣上御驾之前呢?
刘先生默然了。
数日后,天子再次召见直指使者,详细核对他们的报告;最终以“渎职不力”、“谄媚逢迎”的罪过,免除了江南数地的太守,下廷尉处置;同时严谴使者,指责他们巡视时敷衍了事,上下勾结,流于形势——使者是天子私人,问罪时甚至都用不着走廷尉审问的流程,直接拖出去一人六十大棍,打完之后扔到长陵去给高皇帝看坟。
今日天上人,明日土里草;敢让皇帝丢面子,那还有得好?
总之,一顿板子下去立竿见影,使者们魂飞魄散、创巨痛深,多年积习,一朝即改。从此之后,派遣出去的使者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工作方式摇身一变,变为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下去后直奔基层,调查完后马上跑路,绝不要给当地主官任何见面请托的机会。
——你们不要脸了,我们还要命呢!
这么一整顿之后,效果果然非常明显,至少第二次再派人巡视的时候,皇帝就终于拿到了真实的信息,而结果则相当之不令人愉快——胡乱投资、胡乱扩张、胡乱生产,有大量投产的炼铁厂只是在盲目效法上林苑的经验,生产出来的铁制品并不符合当地的需求,即使在严重缺铁的蛮荒区域,居然也有滞销之余,不得不依靠地方官强行摊派;但既然销路严重依赖于地方官府,那产业的扩张当然也不能不任人摆布;于是几年下来,相当多技术点不但没有完成上林苑预期的本土化,反而渐渐有了退步的嫌疑……
如果详细总结下来,那么第一批派出去的技术人员之中,十成里估计也就只有两三成能扎下根来,开枝散叶,不需要上面太过操心。其余八成有余,往好了说是样板工程,往差了说是银样蜡枪头,主要精力都花费在敷衍皇帝的权术,而非自我进步的技术,长期效果极为可疑,恐怕将来必定会闹出笑话。
敷衍至此,令人愤慨;皇帝断然下令,将此次巡视中表现不佳的技术人员召回长安,重新扔回上林苑中,再做培训——是的,虽然以皇帝的脾气,更喜欢的是打一顿后扔到陵墓上喂狗,而不是什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没有办法,现在手上的技术人员只有那么一点,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他也不能不给这些统战价值高到爆表的新铁盘一点颜面。就算犯了错误,一时也不能喊打喊杀,还得叫他们回来多加历练,将来再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