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2/4页)

总之,苏莫缓缓吸气,吐气,吸气,吐气,勉强镇定了下来。他木然片刻,平静开口:

“……那么,从现在的情况看,汴京乃至淮河以北都是没有什么指望了。”

阁台中一片寂静,没有人开口反驳。当然,如果从事实上讲,金军前锋不过万余,汴京的守卫却少说有十万;外加高墙深池、固若金汤,理论上无论如何都能坚守下去——但还是那句话,战争终究是要由人来打的;而宋军在黄河的表现,则无疑可以让一切有理智的人从心中生出绝望来。

宋军隔着黄河都能脚底抹油;那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汴京城墙上哗变?如果下面的军队都是这种素质,那纵有韩、白、卫、霍,又何所用之?

军队指望不住,有坚城也是白搭;金人纵马南下,中原必将遭受莫大的荼毒——事到如今,这已经是所有人都不能逃避的现实了。

显而易见,苏莫能看出来的现实,其他人当然更看得出来。因此上层的反应,也就丝毫不出人意外了。

苏莫道:“收到消息之后,道君皇帝昨日召集近臣,秘密商议许久,已经打算跑路了。”

以道君皇帝素日的脾性,做出什么来确实都不奇怪。但这个决策倒也颇为古怪,刘先生挑起了一边眉毛:

“跑路?他跑得过金人么?”

女真前锋可是骑兵,在平原上的速度优势无与伦比;就算道君皇帝星夜兼程,难道还能跑过全速冲锋的战马?如果两相比较,那似乎还是固守汴京城更为安全——至少金人要硬生生啃下三重城墙,那总也得花点时间吧?

“所以道君皇帝遣散了一切随从,只打算带着亲信悄悄走,在大家反应过来之前抢先跑路。”苏莫简洁道:“不过,这也就给了我们办事的机会。”

天子出警入跸,动辄百余人随行;以其防卫之严密谨慎,本来绝没有可趁之机。但现在情况可不同了。为了防止自己预备跑路的消息外泄出去,道君皇帝近乎歇斯底里的清洗了绝大多数的内侍,只留下极少数被他认为“绝对可靠”的自己人——而众所周知,以道君皇帝识人用人的水平,但凡被他认为是“可靠”的宝贝,在能力上都是相当可疑的。

人员骤然变化,各处护卫遣散一空,苏莫才敢把人往皇家园林里带;换做半年——不,哪怕五日以前,他们这些外人落地不过片刻,恐怕就要被内侍团团围住,直接扭送皇城司处置了。

但现在嘛,道君皇帝既然自己露出了破绽,那某些有心人当然就绝不会放过。苏莫冷声开口:

“机会稍纵即逝。今天晚上道君就要以外出烧香的名义出逃,绝不给外面留一丁点反应的时间。如果在这里抓不住他,那恐怕在哪里都抓不住他了。”

所谓转进千里,所谓逃遁如风;赵二家的基因别得或许欠奉,在逃命一事上却从来是天赋异禀,超凡脱俗;遥想太宗当年亲征契丹,御驾陷于两军阵前,在此兵败山倒之际,居然还能避开辽军搜山检海的天罗地网,靠着区区一架驴车千里漂移,硬生生从前线逃命到军中,这样灵敏的嗅觉,这样灵活的身位,岂是寻常人可以想象?所谓血脉相继,所谓基因遗传,既然道君皇帝身为太宗子孙,那便是万万不能小觑了他在跑路上的血继限界!

“所以要怎么抓?”刘先生左顾右盼,俨然有些跃跃欲试:“我先说好,就这么几个人手,是控制不住整个园子的。”

“不用控制整个园子。”苏莫道:“我知道道君皇帝现在在哪里,请诸位随我来。”

说来也是好笑。自从金人渡河,道君皇帝紧锣密鼓,预备跑路之后,他就轻易不再接见外官,免得被人看出端倪,横生枝节;近来更是严令隔绝消息,只有最亲近的心腹,才能往来园林,探知官家的行迹。

显而易见,苏莫并没有混到道君心腹的地位,皇宫中严密的信息封锁,对于他来说当然也同样有效,轻易并不能试探出底细。不过,道君皇帝某些秉性难移的习惯还是发挥了作用,即使在这样马上跑路的紧张关口,他都忘不了整理自己最喜爱的稀奇珍物,免得逃到了南方没得消遣;而诸多珍物之中,恰恰就有一枚先前由苏莫精心打造的,可以在深夜发出七色光芒的精致玉玺。

显而易见,一般的玉石是绝对不会发光的。而一般会在深夜发光的矿石,都绝对不会是什么善茬——它们多半都带着点放射性。

“这原本是为道君皇帝量身定做的。”苏莫手持盖革计数器,快步在前带路,面上略无表情:“期望年深日久,可以悄无声息的解决掉他,但现在来看……”

但现在来看,放射性矿石到底还是不争气,一年多了也没有肘赢道君皇帝;看来这种关底大boss级别的人物都有些天命在身,非常难杀,非得他们亲自动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