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荀攸至青州(第3/4页)

好在他虽然狂妄却也没蠢到见人就骂,至少对收留他的陶谦陶州牧态度不错。

虽然没夸,但也没骂。

在陶谦眼里,没夸他就是骂他的意思,如果能夸早就夸了,不夸也不骂就意味着其实想骂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忍着没有骂出口。

陶州牧心里憋着气,底下人琢磨出来什么意思后也不会太捧着孔融,所以孔融在下邳的处境很是尴尬。

以孔文举爱面子的程度受不了这种暗戳戳的挤兑很正常,笮融找到他之前他已经准备好要离开,只是想着万一两州开战青州大败他还能以胜利者的姿态重回青州才火力全开帮助笮融写檄文。

结果可好,笮融并不是真的想开战,而是拿他当幌子吸引火力好出逃。

就……

遇人不淑啊。

摇头.jpg

但也是自找的。

陈登以为孔融接下来会去投奔他眼里的明主,没想到人家根本没走多远,走到九江就不走了。

冢中枯骨啊喂!

是袁术那边消息不灵通还是怎么?孔先生这时候不嫌尴尬了?还是说天底下没有一个人能入得了他的眼,所有人在他眼里都是不过如此,只有他自己是天纵之才?

啧,用不到的时候说人家没有忧国忧民之心,用得到的时候就当之前什么都没有说过,还真是让他大开眼界。

袁术在他眼里那么差劲,他就不怕人家直接把他杀了?

反正如果他是孔融他肯定不敢直接去投奔袁术,就算事先把能投奔的人全都骂过来了一遍儿那也得从里头挑个骂的没那么狠的去投奔。

赵昱面容严肃,“元龙,慎言。”

背后嚼舌根非君子所为,虽然孔融已经不在下邳,但他们也不能在背后说人坏话。

陈登耸耸肩,“好吧,不说。”

糜竺抿了口茶,温文尔雅,“荀青州前些日子忙于抗旱无暇顾及徐州,如今旱情稍缓,青州也被他打理的井井有条,若接下来要在徐州推行均田令……”

陈登:……

赵昱:……

以百姓父母官的角度,他们觉得青州推行的均田令非常有用。

以徐州世家之首的角度,他们觉得有点肉疼。

抬眼扫一圈,反而是糜竺最不需要担心。

糜家是徐州巨富,先祖世代经营垦殖,养有僮仆、食客近万人。正因为是商贾,所以谁到徐州当主官都想从他们身上咬一口,家中田产人口官府都有底儿根本不怕查。

商户没有世家的底蕴,再有钱也没什么地位。

一直到陶谦入主徐州糜竺才被征辟为别驾从事,他弟弟糜芳也被任命为彭城相,算是在官场上有了立足之地。

在此之前糜氏只是单纯的巨富,根本挤不进官场。

商户即便有钱也是举步维艰,世家就不一样了,各个家族之间在某些事情上心照不宣,有时候甚至连自家子弟都不知道家里到底有多少田产基业。

相比之下,世家侵吞田产藏匿人口可以说是肆无忌惮,尤其是陈、赵这两个世代把持徐州官场的大家族,在看不见的地方踩过多少次线说都说不清。

陈登沉默半晌,干巴巴的回道,“我马上回家和父亲商量。”

赵昱抿抿唇,脸色也不怎么好,“我也马上回去找族长商议。”

陈氏由陈登之父陈珪当家做主,赵氏却并非是赵昱管家。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赵别驾的脾性能做个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好官,却不适合带领家族发展。

为了不沦落到青州世家那般下场,只能断尾求生。

陈登放下茶杯,“二位继续聊,我先走一步。”

赵昱也要走,于是很快屋里就只剩下糜竺一个。

糜从事幽幽叹气,“天道好轮回,也该这些世家尝尝谨小慎微的滋味了。”

往好处想,青州的世家已经帮他们尝试了反抗的下场,断尾求生好歹能保住大部分家产。

都说青州被黄巾贼肆虐了好些年乱的不行,但是没有主官有坏处也有好处,能生存下来的世家一个个的都捞的盆满钵满。

徐州有擅长内政的州牧,但是不意味着徐州就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外部的局势都很复杂。

北边的泰山贼并非州牧亲信,州牧亲信丹阳兵是外来的兵,本地豪族盘踞官场,陶谦能管事儿的情况下可以维持表面太平,等哪天陶州牧一命呜呼,徐州会乱成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

看看北边,朝气蓬勃的荀明光;看看南边,觊觎徐州已久的袁公路;看看西边,虎视眈眈的孙文台;看看东边,一片海。

内忧外患俱全,顺势让荀小将军掌控徐州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徐州本地能出个雄主自然再好不过,他是商贾出身不在乎在哪儿发展,但陈登、赵昱这些世家子都不会离开徐州,他们尽心尽力的前提就是留在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