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抗灾不由天(第2/3页)
荀晔在颍川都没见过那么多来送礼的串门的套近乎的,简直没有一刻消停的时候。
他知道他们家长辈的人脉都很广,但也不能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来蹭,他看上去像是几句话就能忽悠过去的人吗?
拜托,在瞧不起他之前先想想他是什么人,他身上可不只“年龄小”一个标签。
这就是真正的成年人的世界吗?长见识了。
然后他就把所有试图走后门的都赶了出去,同时给小伙伴们下了死命令不许和那些家伙多接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现在年纪小把持不住,等什么时候感觉能在那些人的吹捧恭维下游刃有余了再说。
休想带坏好孩子。
曹昂等人:……
他们也没那么容易被带坏。
不对,他们玩心眼未必玩不过那些人。
大哥放心,且看他们如何玩死对面。
荀晔:???
所以我说的都是废话对吗?
荀小将军深沉的杵着脸,想想小伙伴们姓甚名谁,意识到他之前说的的确都是废话。
不管是斗志还是斗勇,他们都完全不带怕的。
小瞧人不是什么好习惯,尤其是看他们年纪小就觉得他们好糊弄,真就缺少来自二愣子的铁拳。
诶嘿,他们不光能讲道理,还能在讲道理的同时装傻直接动拳头。
有意见啊?驳回。
忙碌的日子过的飞快,深秋眨眼间变成深冬,北方各地都开始传出不好的消息。
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那是一场普通的大雪。
大雪连下三日不停,早已得到提醒的并州众人便绷紧神经准备救灾,同时派人去幽州和冀州提醒当地官员早做准备。
在所有人都以为荀氏会提拔自家门生为冀州牧或者幽州牧时,黄门侍郎荀悦说州牧权柄过大容易对朝廷不利,天子觉得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于是冀州和幽州又恢复没有州牧的状态。
不光没有州牧,甚至连刺史都没再任命。
满朝文武想想并州那位姓荀的州牧,再想想青州那位姓荀的小州牧,竟无语凝噎。
刘焉当年废史立牧的确是个馊主意,他本人也只是想趁机找个安稳地方割据自守,从朝廷的立场来看肯定不乐意地方有那么大权柄的官员。
但是那话在刘焉提议废史立牧的时候说还行,现在这个时候说会不会有点打脸?
没有人知道荀侍郎为什么忽然冒天下诸侯之大不韪开这个口,也没人知道荀侍郎是不是和家里闹翻准备“我不高兴谁都别想高兴”,反正冀州和幽州的州牧都成了过去式。
等等!
冀州、幽州没有州牧,不代表两州没有主事人啊!
得嘞,没事儿了。
总之就是,冀州、幽州看似无主实际依旧有主,各郡国太守国相在大军带来的压迫下就算觉得并州那边在胡说八道也还是老老实实的准备抵御即将到来的天灾。
仅仅不到半个月,那些满脑子“并州本就苦寒,荀氏来自中原没见识过真正的苦寒就知道大惊小怪”的官员就都闭嘴了。
大雪连下半月不停,平地厚三尺有余,冻饿而死的百姓数量剧增。
不只北方有雪灾,甚至中原豫州和更南边的扬州都出现河水结冰的情况。
所有人都傻眼了。
中原地区的河流在冬天不会上冻,今年连扬州的河都出现结冰的情况,北方的寒灾得严重成什么样子?
荀晔也想知道,连青州的雪都让人出不了门,并州、幽州得冻死多少人?
他已经提前通知叔祖,并州肯定早有准备,不至于被大雪打个措手不及,可幽州呢?
刘虞刚死,公孙瓒又不擅长内政,他应付得来这么严重的灾情吗?
虽然并州、幽州的自然条件本就不好,但是这么大的雪也非常罕见,早知道会这样就让刘虞晚点再死了,好歹扛过这个冬天再下去陪袁绍。
还有冀州,目前冀州几个驻军将领的情况,张燕明显不通庶务,他们家文远兄能指望却也不能指望太多,所以刘皇叔靠得住吗?
还有更北边遭灾更严重的草原,该不会等不到南下劫掠就直接被冻灭族了吧?
荀青州看着最新送上来的伤亡统计,当年孤身去京城时都没现在这么焦虑。
黄昏,逢魔时刻,书房里明明灭灭的烛火吸引来了魂体明明灭灭的阿飘。
“小子,天灾不由人,哪个皇帝都躲不过去,刘猪猪在位时也时常有雪灾,不要有太大压力。”消失许久的李二陛下带着一大堆资料回来,“你看,汉武帝元鼎二年三月,大雨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的倒春寒更严重,三月中原河流结冰,四月关东天降暴雪,百姓饥寒交迫,甚至发展到了人相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