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就要追穷寇(第3/4页)

这年头章表书檄都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真要让他们放开了写估计遍地都是陈琳。

讨伐周昂的檄文由他们家奉孝叔亲自操刀,全文言辞犀利明白了当,通篇读下来就一个意思:老子是朝廷任命的刺史,天子都没说撤老子的职他袁绍哪儿来的资格任命新刺史?

短短不到两日,檄文的内容便传遍颍川,并且大有以颍川为中心传遍全大汉的趋势。

没来得及开城迎新刺史的城池都熄火了,开过城门的各大世家也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实在没想到向来简单粗暴的孙坚能用大义来压他们。

官员上任需要印绶,周昂没有印绶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他们追随名不正言不顺的新刺史,真要追究起来也是和朝廷对着干。

朝廷已经是个摆设不假,可真要被朝廷盖上乱臣贼子的章他们还真没法自处。

泥腿子无所顾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世家大族得要脸。

檄文已经嚷嚷出去,接下来便是动真格。

江东猛虎带着不掺水分的三万大军一路高声念着檄文反攻,所到之处城门守军如鸟兽散,和周昂进城时相比也就缺了个主动开门的流程。

不枉他特意挑了一批嗓门大记性好的兵丁打头阵,兵不血刃夺城的感觉就是好。

然而阳翟、长社等城因为没有周昂分出的兵力驻守能毫无抵抗说降就降,最初被拿下的阳城却没那么好打。

那是孙坚坐镇豫州的驻地,已然是名义上的豫州治所,和颍川其他城池不一样。

城中世家趁孙刺史离开的机会迎周刺史进城是明晃晃的背叛,其他城里的内应可以说是迫于形势为求自保不得不开城迎敌,他们没法用这个理由来掩盖。

只要孙坚大军回来,他们必死无疑。

后悔也没用,人总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三万大军气势汹汹杀到阳城,城中守军严阵以待。

曹操站在城墙上往外看,只庆幸没让他的兄弟们带兵过来。

攻打颍川果然是步烂棋,只带八千士兵就敢过来更是烂的不能再烂。

八千兵马中还有两千多是他赞助的。

周昂眉头皱的死紧,“孟德,你觉得我们能守多久?”

曹操顿了一下,委婉的问道,“乌程侯兵多将广,不若写信向冀州求援。”

如果有能够和乌程侯正面作战的援兵,他们守个十天半个月的不成问题,要是没有援兵,守城的意义何在?

檄文写的不错,他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周昂长叹一声,转身走下城墙。

要是有援军就好了,关键是没有啊。

让他带八千士兵攻打某座城池还行,让他带八千士兵拿下整个豫州,主公您自己看看这活儿能干吗?

打不过也得打,本来已经落下风,要是再连打都不敢打回去更没法交差。

曹操头疼的捶捶脑袋,看着回去商量对策的周家兄弟二人,感觉此事结束后他这仅有的谋臣也要归袁本初。

能带周仁明和两千兵马过来助阵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事后就算周仁明要走他也不会拦着。

看在袁绍的面子上才送上门的靠不住,谋臣幕僚还得他亲自征召才行。

……

开始几日所有城池看到大军兵临城下就举白旗投降,阳翟的世家更是离谱,大军还没打过去他们就派人去颍阴求他们县令回去主持政务。

阳翟令脸都绿了,当场把所有人骂了回去。

通敌的时候不和他打招呼,事后要清算了才想起来还有县令,他是什么冤大头吗?

滚滚滚,休想扰他清静。

阳翟令好歹是一县之令,骂完之后直接连着铺盖卷儿搬去颍阴官署,在阳翟归荀氏之前谁来他都不会见。

颍阴令:……

被阳翟令寄予厚望的荀小将军头一次打攻城战兴奋不已,奈何前几天那几座城都不战而降完全没有出战的机会,看阳城没有直接投降的意思立刻换上装备跟上大部队。

小兵小将不需要身经百战的江东猛虎出马,全都交给他练手。

然后,周昂曹操和他们的手下就都得到了此生难忘的记忆。

不知道哪儿来的年轻小将出阵时喜笑颜开,好像不知道什么叫怕上阵就猛冲,仗着坐骑来去如风冲上来枪扫一大片,扫完之后大大咧咧的将后背留给他们,只留下一众吓的腿软的兵丁。

那么好的偷袭的机会,愣是没人敢放冷箭。

听说乌程侯的长子差不多这个岁数,难道是上阵父子兵?

周昂惊骇不已,眼看城里的将士越来越少不得不收拢剩下士兵弃城逃走。

曹操回他的东郡,他去回邺城交差。

荀晔难得正经打仗见不得有人从他眼皮子底下逃走,周昂跑就跑吧,对面还有个曹操,要是能把曹老板俘虏回去给奉孝叔志才叔看看那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