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福运楼重新开业(第2/3页)

“小岳安排了咱们福运楼第一批去宝华楼进修的两位厨师去法国学习。”宋局长说道,“现在两位厨师已经都有了去处,咱们福运楼已故大厨罗长发的孙子罗国强,已经被北京的国宾馆看中,等进修结束就去北京了;何运邦何大厨回来之后,小岳和我商量,让他进鸿安大酒店做总厨;还有一位马耀星大厨,是去年《港澳厨王大赛》季军的助手,港城热门大厨,他回来之后来福运楼任总厨。”

“阿星,明年上半年去法国。”岳宁说。

“这些厨子都不会外文吧?”朱市长问,“最近各家单位要派人出去留学,条件已经放得很宽了,英文能通过测试的都很少。”

“请了一个会说粤语的法国华人老爷子做翻译,顺便安排他们的日常。”岳宁说道。

内地安排出去学习的人,怎么可能给他们安排翻译?朱副市长问:“这个费用不少吧?”

“关键不是要学到东西吗?没有个翻译,他们半年不是白费了吗?”

宋自强说:“小岳是实打实地让这群厨子学手艺,要不然福运楼哪儿能提高这么快?哪儿能让外宾这样夸赞?”

“是啊!”朱副市长说,“福运楼跟宝华楼合资,宝华楼能帮助福运楼,但是没办法和粤城所有的酒楼合资。咱们福运楼需要做一个样板,走出一条不脱离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又能激发职工主观能动性的经营之路。最近我跟几家外商谈引进生产线,成立合资公司。先别的不说,一开口对方态度就高高在上,好像给我们施舍一般,还开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可咱们得求着他们来啊!条件苛刻,也得受着。哪儿像小岳,跟小岳谈那会儿……”

宋自强笑着说:“市长,小岳是先想着怎么帮福运楼脱困,后想着福运楼怎么才能赚钱。说到底小岳是自家的孩子,跟那些外国人是不一样的。”

“没错。国门才开了两年不到,一切都在探索。但是当下的情况又容不得我们慢慢细想。”

门被敲响,服务员进来,上来一条清蒸鱼:“鸡油蒸鲈鱼。”

朱副市长夹了一块鱼放在盘子里,问:“小岳,你再说说,咱们怎么才能让这些出去见过世面的人,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就是你说的那些厨子都愿意回来。”

“我这里是想办法为他们考虑合适的岗位,出去的都是咱们的优秀职工,最有才华的一批,如果回来之后落差巨大,他们当然不愿意。比如福运楼第一批三位大厨,进修之后都有合适的去处。”

“那要是没这样的机会呢?”朱副市长问。

岳宁笑:“改革开放,衣食住行会最先发展起来,而‘食’是最容易发展起来的,咱们餐饮行业我不担心。我知道领导担心什么,担心公派出国的顶尖留学生不回来,留在国外,这样进一步导致人才流失。”

“是啊!”朱副市长长叹了一口气,“不看外头的花花世界,咱们就是闭门造车,可要是让人出去了,不回来,连造车的人都跑了,车子更别想造了。”

岳宁记得上辈子讲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老师刚好是八十年代的留学生,对此他可就有话说了,他说那会儿在美国刷十来天的盘子,就能抵回来之后一年的工资,很多公派留学生,情愿留下做苦力,也不愿意回来做教授。

自己当时还问老师:“那您怎么就回来了?”

老师说:“你不回,我不回,那谁能把先进的知识带回去?”

自己带头站起来向老师鞠躬感谢。

老师又说起,那时候国家对留学生的政策是一会儿松一会儿紧,异常摇摆,国家看着人才流失痛心,但是不送人出去,又不行。直到1997年,大领导定了个方向,从“归国服务”转向“为国服务”,认为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只要跟国内进行合作,那都是有贡献的,才算是确定了方向。

岳宁给领导倒酒:“领导,咱们这么想,让他们出去学,要真是学了留在那里。咱们通过他和他所在的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他留在国外造先进车的同时,也可以指导咱们国内造落后车。只要比咱们国内的先进就成了。不一定要他们归国服务,可以让他们为国效力。就像我这样,如果在内地,受制于各种内地本身的消费水平,还有政策等等,绝对不可能在一年内有这样的发展吧?我在外面发展好了,现在就能为国内这个行业提供一些帮助,肯定比我不出去,要能做的事情更多。”

朱副市长停下筷子看着她:“不求他们归国服务,只要他们为国效力,这是另外一个思路了。”

“嗯!”岳宁点头,“按理说,我是西北长大的孩子,我更应该回馈西北吧?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往西北投资,就是钱往河里砸,还听不见个声响。我只能把西北的乡亲带出来,让他们出来赚钱。让人才愿意回来,有合适的机会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