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大阪烧(第2/2页)

“是遣唐使吉備真備从唐朝带回日本,经过发展从一开的点心,后来加入蔬菜成了一道料理,成了文字烧。二战以后,又加入了美乃滋就形成了今天的大阪烧。”中岛雅子说道。

岳宁点头说:“确实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二战以后,日本物资极度匮乏,甚至很多人家连锅都没有,为了能够增加饱腹感,人们就把自己能找到的食材加进文字烧里,比如大量的卷心菜,或者任意一种食材的,也就形成了大阪烧特别自由的搭配。其实,刚开始,就像我在西北的时候,做的洋芋饼饼一样,就是果腹的食物。随着战后日本重建,日本的经济渐渐复苏,食材越来越丰富,大阪烧跟随着日本战后复兴的脚步走进了店堂,成了大阪这样一个大城市的代表性料理。”

中岛雅子示意导演停止拍摄。

中岛雅子翻出稿纸跟港城导演说:“没有这段台词。”

“那为什么不加上呢?我在介绍大阪烧的文化。你感受一下,你的那一句台词有多空洞,我的这段台词是不是详实多了。”岳宁问,“还是你们觉得哪一句话不合适?”

中岛雅子低头再看稿纸,沈文琪说:“我们签约的时候,就写明了,我们不会完全按照你们上次拍摄来拍,肯定要拍出港城自己的特点。我们蔡先生的意思,岳小姐可以按照她的心意改剧本。”

“好的。”

岳宁抬头问中岛雅子:“我刚才的话,刚好又回答了你的问题,去问问你们的长者,我记得日本战后,由于粮食的缺乏,只得实行配给制,每天每天定额食物297克,而且都是白薯,大豆之类的,几乎没有米面,肉食都不用想了。就是这样底子上,日本重新发展起来,用了十年的时间,超过了战前水平,再用了十年时间,国民总产值超过了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到今天,东京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亚洲金融和商业中心。日本可以这样发展起来,作为日本曾经的老师的中国为什么不可以?”

“这怎么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岳宁问她。

“日本有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

“韩国有吗?我们的台湾省和港城有吗?新加坡有吗?不也都发展起来了?”岳宁跟她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千三百多年在干什么?”

“希望你们能成功。”中岛雅子虽然眼里有些不屑,嘴上还是这么说。

“历史的必然。”岳宁说。

别人可能没这个信心,岳宁是亲历中国发展的人,她自有信心。

她的身份实在犯不着跟这么一个小职员去计较,但是她就是应激了。

道顿堀已经到了,中岛雅子拉开了车门,岳宁和乔君贤下车。

镜头对准了岳宁,岳宁身后商店招牌五花八门,而且一个比一个夸张,岳宁说:“各位观众,今天我来日本大阪的道顿堀。”

她仰头看那个面目狰狞的厨子招牌,又转过去看那只大螃蟹,再去看头上飘着一个大河豚,她身边有店员很大声地在招揽顾客,整条街热闹非凡。

“听说来到大阪,吃到破产。我现在选择困难了怎么办?”岳宁有些无奈地说,“不过,已经定下吃大阪烧了。那就先请我们本次节目的向导,雅子小姐带我们去吧!”

中岛雅子又是那种谦恭温雅的表情,带着他们往里走。

这条街道跟宝华楼所在的街道差不多宽,两旁挤满了餐馆,今天要探访的这家店铺,名字不同,但是店铺风格跟岳宁上辈子吃过的那家拿了很多年米其林评级的大阪烧店家差不多呢!

进入店铺空气里弥漫着铁板炙烤食物的香气,食客们围着铁板,那滋啦滋啦的声音,感觉就来了。

节目组已经预约了位子,他们一起上楼去,楼下食客们围着铁板吃,楼上则是四个人一桌,每桌有一块铁板。岳宁和乔君贤面对面坐下,她拿了菜单,按照节目安排,选了一个传统的豚肉玉子大阪烧和一个炒面大阪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