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路漫漫】

对于许佐来说,这几天的见闻让他心绪翻涌,受到的震动甚至比过去二十年加起来还要多。

火器之利,医疗之仁,已经让许佐对陆沉生出极大的敬意,接下来城内每一处都在不断冲击他的固有观念。

一行人来到城南的将作局,这里有大量招募而来的匠人,也有一部分从火器局转过来的能工巧匠,如今火器局专门负责武器的研究和制造,其余匠人全部归于将作局。

许佐在这里甚至见到几十名神神叨叨的方士,按照陆沉的说法,这些人的炼丹术或许能够派上大用场。

几百年前制作烟花的火药就是方士们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所得,说不定他们将来还能创造惊喜。

许佐略感哭笑不得,不过并未对此事上纲上线,他相信陆沉不至于被旁门左道蒙骗。

毕竟除了那些方士组成的化工作坊,将作局还有几十个工坊,让薛怀义不吝溢美之词的产钳就是其中一个工坊的杰作。

从古到今历代王朝都会关注农事,如姜晦所言这是国本根基,但是基本没有哪个朝代会进行细致的研究,顶多就是劝课农桑鼓励耕种。

面对陆沉这个直击灵魂的提问,许佐陷入长久的沉默。

而且陆沉很清楚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限制,没有好高骛远去追求开启工业革命的钥匙,他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世人吃饱穿暖,让这片大陆上的人们不再将自然科学的萌芽视作奇技淫巧,这就是他最大的理想。

许佐不是应声虫,他有自己的考量,随即平静地说道:“抑民商乃是国朝祖制,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对商税较为宽松。当年太祖皇帝鼓励农桑压制商贾,是因为商贾重利逐利且不事生产,如果过于放纵商业,到最后必然会影响到社稷安危。我知道郡王有意发展商贸,并且想通过陆家商号影响局势,然而我还是要提醒郡王一句,商人的势力越大,能够造成的危害便越大,勾结官员、囤积居奇、祸乱朝纲,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敢做。郡王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届时又将如何应对?”

陆沉没有当面拆穿,从容道:“姜修撰,这些工坊研究的内容,除了少数几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艺,其他都会交由陆家商号经营。当然,陆家商号不可能吃得下所有营生,所以届时会让大江南北的大商号都参与进来。至于具体的合作方式,暂时容本王卖一个关子。本王承认你的顾虑很有道理,但是不必着急,我们继续看下去。”

其实陆沉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他如今在江北这片土地上拥有一言九鼎的权力,一声令下便有无数人帮他寻找材料、工匠和具备专业知识的能人异士,并且他们会按照陆沉的要求竭尽全力地研究。

“倒也不能这么说。”

陆沉面上浮现一抹微笑,继续先前的话题说道:“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朝廷对百姓盘剥过重,相反对于商税可以宽松,这真是不知所谓的决策。”

而薛家和丁家则是因为这些年江南几次动乱,一大堆门阀望族倒塌,他们趁势而起,吸纳和购买了大量土地。

许佐正色道:“是。”

这些并未完全超出许佐的认知范畴,却仍旧让他感到震撼。

许佐不再迟疑,点头道:“郡王放心,我会全力配合。”

而在农事院中,许佐和姜晦看到很多不一样的研究。

农事院,顾名思义专职农桑诸事。

李家自不必说,虽然李适之谋逆弑君,但是因为李道彦大义灭亲,除了留在京城的李家几房被诛,锦麟李氏在江南各地的产业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我知道,但是如今该扭转过来了。”

陆沉不答,微笑道:“许相,你有一个好弟子。”

沐浴着初夏时节的夕阳,陆沉仿若自言自语道:“以我浅薄的见识来看,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大量田地集中在少数官绅手里,这些人恰恰掌握着朝廷的权柄,他们拥有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当初我曾和李老相爷谈过这个问题,以江南九大家为例,这九家门阀掌握着江南百万亩良田,缴纳给朝廷的田赋不足二十万亩。如此一来,朝廷国库银匮,百姓生活困苦,唯有这些门阀望族掌握着难以计数的财富,尽享荣华富贵。”

“方才姜修撰说农耕是国本,本王深以为然。”陆沉一改之前的轻松悠闲,喟然道:“千百年来,黎民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拼尽全力在土地里刨食。即便是在风调雨顺的太平年景,一家人最后能够留下饱腹的口粮,就已经是一个难得的丰收年。倘若稍稍出点波折,一家人就会饱一顿饿三顿,要是再遇上朝廷加派徭役,那就会天天挨饿。至于战乱大灾之年,各种惨绝人寰的景象落在史书上不过是人相食三个字,许相和姜修撰饱读诗书,想来比我更懂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