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登长阶】(第2/3页)

林颉抬手指向他,又指向自己,再指向花厅之外,从容地说道:“就算他真想做白白送死的大齐忠臣,你、我、溪儿、王家女、厉家女、九思、辛夷,这么多条性命还不够让他改变主意?”

陆通长舒一口气,点头道:“言之有理,我们这些老家伙是该活动筋骨,提前帮他做些准备。”

“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林颉爽朗地笑道:“一切听你安排。”

两人举起茶盏,遥遥一敬。

……

国丧二十七日尚未结束,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在文武百官的再三奏请下,大行皇帝唯一的子嗣、年仅五岁的太子李道明登基为帝,尊两宫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生母宁皇后为皇太后,定于明年改元,因此鼎正注定成为大齐至今最短的年号。

因新君年幼无法执掌权柄,由宁太后监国理政,正式临朝称制。

登基大典之后,宁太后携新君于端诚殿召见满朝官员,同时宣布了一系列封赏及官员任免旨意。

左相薛南亭加封太傅,授特进荣禄大夫。

右相许佐加封少傅,授光禄大夫,暂领吏部尚书一职。

荣国公萧望之加封少保,魏国公厉天润加封太保。

原本已经致仕的楚怀仲起复,任礼部尚书,加授荣禄大夫,负责操持大行皇帝丧礼仪程。

秘阁学士王安升任翰林学士。

刑部尚书高焕因为审理弑君大案以及抓捕逆贼有功,调任户部尚书,刑部左侍郎尹博升任刑部尚书。

兵部尚书陈新才和工部尚书朱衡维持原任。

一众军方将帅各有封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李景达任骁勇大营主帅。

虽然朝中各部衙还存在不少空缺,但是最关键的职位都已经有了能臣接任,至少可以保证朝廷接下来的正常运转,往后只需要君臣同心任贤选能,想来可以逐步解决那些问题。

经过这十多天的酝酿,今日宁太后公布的封赏和任命大多为人提前知晓,因此殿内的气氛较为平和,没有出现刺耳的声音。

宁太后高坐龙椅之上,环视下方群臣,心中的情绪渐渐平复。

即便这几天一直在做心理准备,但是当她带着李道明从太庙返回皇宫,来到这座恢弘庄严的端诚殿,直面数百名各色官员,难免会紧张不安。好在朝会进行得很顺利,或许是先前那八百多颗首级带来的震慑效果,从始至终百官都十分老实。

视线落于武勋班列,宁太后下意识地清了清嗓子,随即朗声道:“秦国公。”

在百官的注视下,陆沉镇定地出班应道:“臣在。”

宁太后徐徐道:“哀家常年居于后宫,亦知爱卿建立功勋无数。从高宗朝建武十二年开始,卿投身行伍报效国家,亲冒矢石不惧生死,一次次奋勇作战,为大齐立下汗马功劳。建武十三年,卿在荣国公的指挥下,率奇兵突袭河洛,重挫强敌锐气,直接造成伪燕的灭亡,大涨我朝军民威风。建武十四年……”

满朝文武安静地听着。

其实他们对陆沉的功绩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宁太后此刻如此郑重,显然是为了一会的封赏做铺垫。

毕竟到现在为止,只有陆沉这位最大的功臣还没有获得嘉赏。

宁太后尽量简略地说完陆沉以前的功劳,继而动容地说道:“李适之纠结党羽,大逆不道弑君在先,嫁祸忠良在后,意图窥视皇权颠覆社稷,幸得朝中忠耿之辈护持天家,又有李相拖着老迈之躯大义灭亲,最重要的是秦国公临危不乱,甘冒奇险与之周旋,最终得以挫败逆贼阴谋,不让一众乱党得逞,哀家感激不尽。”

陆沉拱手一礼道:“陛下盛赞,臣不敢当。臣累受皇恩,自当忠心报国。”

如今宁太后临朝称制,虽然李道明作为新天子就坐在她身旁,陆沉以及文武百官仍旧要以陛下相称,这是朝堂规制。

宁太后颔首道:“爱卿谦逊,哀家却不能亏待,否则便是赏罚不明。”

听到这儿,群臣不由得都竖起耳朵。

薛南亭和许佐的表情有些严肃,其实在今日朝会之前,他们曾经询问过宁太后会如何封赏陆沉,但是宁太后并未明言,只说还需思忖。

宁太后稍稍抬高语调,不疾不徐地说道:“秦国公听封。”

陆沉垂首道:“臣遵旨。”

宁太后望着这位比她还要年轻两岁的臣子,一字一句道:“加封秦国公陆沉为淮安郡王,加授太保,领定州大都督,授提督江北定、淮、靖三州军务之权!”

殿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一阵骚动。

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他们终于亲眼看到一位活着的郡王。

其实大齐历史上异姓封王不算罕见,莫说二字郡王,就连一字亲王都有,但是绝大多数王爵都是死后追赠,譬如韩灵符的东阳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