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人间忽作倾盆雨】(第2/3页)

想到这儿,太子不禁愧疚又崇敬地说道:“儿臣必定谨记父皇教诲。”

李端平静地说道:“你还年轻,若有不懂之处,多向李相和薛相请教,切勿闭目塞听妄自尊大。”

“是,父皇。”

太子应下,又向两位宰相垂首致意,李道彦和薛南亭连忙行礼。

李端抬眼看向韩忠杰和沈玉来,话锋一转道:“雍丘大捷之后,景军只能退守以河洛一带,定州北部他们也守不住。如此一来,我朝便可实占靖、淮、定三地。景军这次折损五万兵马,算得上伤了元气,但是远远没到一蹶不振的地步,边疆纵有几年安稳日子,却也不会永远承平。关于边疆军务,卿等有何看法?”

沈玉来虽然位列军务大臣,又统率禁军四部,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替天子管好禁军守好京城便是他唯一的职责。

以前军事院每次军议,他都只带着一双眼睛两只耳朵,替天子记下所有细节,不发表任何看法。

韩忠杰知道这个问题必须自己回答。

身为荆国公韩灵符的长子,他当然不能做一個应声虫,因为天子提拔他除了嘉赏韩灵符对大齐的贡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平衡京军和边军的实力。

他冷静地回道:“禀陛下,臣认为或可裁撤淮州都督府,以定州都督府和靖州都督府守卫边疆。”

李端道:“爱卿可有举荐大都督的人选?”

太子静静地听着,他忽然想起父皇曾经谈过这个话题。

韩忠杰不疾不徐地说道:“臣斗胆举荐山阳侯陆沉为定州大都督,兼理淮州盘龙关之防务。靖州大都督一职,臣请陛下圣裁。”

李端凝望着他的双眼,缓缓道:“可。”

韩忠杰不再多言,恭敬地低下头。

李端沉默片刻,轻声道:“淮州都督府裁撤之后,萧望之回京署理军事院。陆沉接任定州大都督,李景达此番表现不错,可回京入军事院任职。”

太子垂首应下。

李端又道:“厉天润身体抱恙,饱受疾病折磨,让他回江南休养身体。这些年他劳苦功高,为大齐奉献一切,等他返回江南之时,太子嘉赏其国公之爵。至于靖州大都督,便让刘守光接任。李相。”

“臣在。”

“朕方才所言,你需拟入遗诏之中。”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怔住。

遗诏二字,委实太过沉重。

李道彦躬身一礼,一字字道:“老臣遵旨。”

一般来说,天子正常驾崩之前都会指定一名或数名重臣草拟遗诏,这个任命的分量不言而喻。

纵然李道彦垂垂老矣,天子对其依然无比信任,也只有他才能统领百官,扶保新君登基,皇权平稳交替。

清风徐来,阳光明媚。

人间一片安好。

熙熙攘攘的京城,欢呼雀跃的众生。

李端缩在步辇之中,不复当年的帝王威仪。

他眺望着远方的河山,缓缓道:“二十七年前,朕被先皇封为亲王,朕依然记得那一日旧都大雨倾盆。先皇对朕说,身为天家皇子,理当作为万民之表率。不瞒诸位爱卿,朕当时很不以为然,因为先皇做得并不好,大齐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

“朕暗中对自己说,如果朕是太子,如果朕能承继大宝,一定会比先皇做得更好。”

“这番话,朕从来不敢对人说,直到将死之时,朕才敢放纵一回。”

“二十年前,河洛失陷,天塌地陷,朕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险些便归于山林之中,从此不问世事。”

“因为,朕其实也怕死。”

他停顿下来。

太子和数位重臣望着他瘦削的面庞,神情无比肃穆。

一层数十位大臣都抬着头,虽然他们听不见天子的自语,但是他们能感受到那种凝重的氛围。

李端脸色惨白,语调愈发低沉。

“十五年前,朕登基即位,心中便只有一个愿望。”

“收复江北故土山河,重现大齐盛世之景。”

“朕没有做到。”

“回首这短短四十余年,有太多的遗憾,但是——”

他迸发出最后的力量,缓缓坐直了身体,面朝北方。

“朕无愧大齐列祖列宗,无愧亿万黎民苍生。”

太子跪在步辇之旁,颤声道:“父皇……”

李端转头看着他,抬起不断颤抖的手,轻轻落在他的脸上,然后身体缓缓朝后靠去,断断续续道:“朕不能再扶着你走下去了,朕的那些遗憾,只能托付给伱了……”

“朕……真的累了……”

那只手无力地垂下。

“父皇!”

太子死死握着他枯瘦的手掌,放声痛哭起来。

“陛下!”

李道彦双膝跪地,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