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三合一】需要从多久之前,就开始布局?(第2/7页)

“怎么,不敢继续说了?”

“说啊,朕还想听听,你们还能编排出什么花样来?”

这句话一出口,朝臣们面色大变,纷纷掀起朝服衣角,跪了下去。

“陛下息怒。”

景华琰看着跪了一地的文武百官,表情甚至称得上是平和。

“朕并未生气,只觉得有些意趣。”

“你们怎么就这么笃定,姚相是曲意逢迎,而不是忠心不二呢?”

姚相这两个字一出口,就说明景华琰赞同姚文周的“马屁”,甚至非常受用。

先前驳斥姚相的官员冷汗涔涔,几乎要把身体贴在冰冷的金砖上。

“臣知错。”

他一开口,所有朝臣都异口同声:“臣知错。”

景华琰倏然笑了一声。

他这般怡然自得的模样,反而让人心情紧绷,越发紧张起来。

“都起来吧。”

景华琰语气放松,似乎方才那一场“恐吓”全不存在。

皇帝说要起身,朝臣们就不能继续跪。

于是呼啦啦一片嘈杂声,朝臣们陆续先起身,垂眸静立。

景华琰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最后看了看梅有义和姚文周。

景华琰淡淡笑了一声:“贵妃。”

他顿了顿,道:“昨日宫中有事端,贵妃临危不乱,舍命救下大皇子和韩才人。”

景华琰把因由说得含糊,但后面姜云冉的义举却一字不差。

听到这话,朝臣们瞬间便心领神会。

这下,姜贵妃不仅救了一名宫妃,还救了大皇子,就这功绩,直接越过四妃成为贵妃,甚至都算是景华琰慎重了。

功绩在身,谁还敢多说一个不字?

朝臣们并不会质疑景华琰的话,毕竟皇帝陛下一言九鼎,不可能信口胡言。

因此,朝臣们再也不敢多言。

纷纷躬身行礼:“陛下英明。”

景华琰淡淡睨了他们一眼,才又给了第二个惊天消息。

“另贵妃已有身孕,于国朝都是喜事,朕心中甚欢,与尔同乐。”

朝臣们:“……”

得,这下真是什么都不能说了。

这位贵妃娘娘,已经是皇帝陛下的逆鳞,任何人都不能多编排一句。

于是在朝臣的恭贺声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消弭殆尽。

等到朝堂平复下来,景华琰才又道:“大皇子久病不愈,身体孱弱,须遍访名医以求康健,即日起,册封大皇子为瑞亲王,命宜妃陪同,出宫寻医问药。”

这话一出口,朝堂之上再度安静下来。

朝臣们心跳如鼓,自觉听到了天大的事情。

有年迈的老言官颤颤巍巍出来,张口就驳斥。

“陛下,万万使不得,大皇子居长,乃是国本,因何周岁便封亲王,遣出宫去。”

这道圣旨,不啻于直接剥夺了大皇子继承大统的可能。

今日封为瑞亲王出宫,他日若再想回到长信宫,也永远只能是瑞亲王。

这些老学究最注重体统,注重国本,至于大皇子的健康与否,他又能否健康长大,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要的是在一件件的“正统”里,逼迫皇帝低头。

就如同景华琰同姜云冉说那般,政治就是博弈。

作为博弈核心的那个可怜的孩子,根本不被人关心。

但景华琰是孩子的父亲。

他的确不是好丈夫,也不是个好父亲,但此时此刻,他总要为自己的孩子,博出一条生机。

御花园之事究竟为何,景华琰已经调查清楚,的确有人趁势动手,想要除掉景明宣,但这背后未尝没有周宜妃的放纵。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她若不放手一搏,如何能拿此事来动摇太后和皇帝?

周宜妃付出良多,舍弃一切,景华琰也不能眼看孩子夭折。

因此,景华琰今日并非同朝臣商议,他直接下的圣旨。

老学究说完话,朝堂安静一片,无人敢多言。

景华琰依旧没有动怒。

他垂眸看着老大人,淡淡开口:“我记得刘老大人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有孙辈多达二十七人。”

这个数据,真是清清楚楚。

刘老大人都已经要致仕了,他平日里很少谏言,在朝堂上不声不响。

就是这样一位言官,景华琰都记得清清楚楚。

就连刘老大人刚生的小外孙女都算在其中,一人不少。

刘老大人面色一白,却固执己见:“陛下!臣……”

景华琰摆了摆手,他忽然问:“朕只问你若你家中的孩儿,固守体统年少夭折,你还会坚持吗?”

这话问得很重,重得老大人几乎抬不起头来。

景华琰叹了口气。

“朕知晓,此事不合规矩,也不合体统,但朕也是个父亲。”

“做父亲的,看着孩子整日里病歪歪的,心里别提多难过了,太医院日日都要去看诊,却无法根治明宣的病情,朕真是急在眼中,痛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