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难道敢忽视林巧枝的意见吗?
林巧枝一口橘子味汽水冰凉凉的顺着喉咙直滑下, 身体都感觉一下被凉意灌满。
真的有!
直升机吊装方案。
那名牺牲的海军飞行员。
“林工?”林山雁试着问了一句,关切道,“怎么了, 是哪里不舒服?怎么突然提起这个?”
“没有,就是想起了这一茬, 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太对, 所以想听听看你们具体的方案。”林巧枝状若无事地打听。
在座燕化的人立即意识不对劲,精神警惕起来。
就像是林巧枝重视翁工发现发动机不对一样,最后果然查出了发动机温度过高,燕山石化听到林巧枝这句“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心就悬了起来。
忙说:“我们最初的方案, 是想用龙门架安装在主火炬顶上进行作业。但是高度太高了,不管是设计,还是最后施工,都太复杂了, 最少最少也要一个月的时间,都还不一定能结束得了。”
林巧枝问:“影响乙烯装置的开车时间?”
“嗯, 后来我们的技术工人就想到, 之前在大阪的时候,日本技术人员回答我们关于更换火炬头问题的时候说过,可以用直升机吊装火炬头。”*
林巧枝思索着。
心里也能大概推演出是怎么回事了。
吊装过程很有可能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不必要的牺牲。
至于没有写出具体的功绩和事件,大概率是燕化的方案本身就出现了问题。
不管对内、对外都算得上是丑闻了,间接的导致了一名海军飞行员的牺牲。
那可是飞行员!按照培养价值来说,浑身上下, 哪怕一根头发丝都比金子还珍贵。
对驾驶直升机的飞行员来说也并不光彩。
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毕竟操作这么简单的起飞、对准、悬停出现了重大飞行事故。
——至少在目前, 所有人都认为是简单的。
连林巧枝乍一想,也觉得这条路应该会挺顺利:直升机把火炬头吊起来,悬停,人工爬上去做安装固定。
林巧枝提出:“有没有可能放弃这个方案,重新回归龙门架这一版?”
卢当山等技术员还好。
但燕山石化的厂长、副厂长、党委书记等人却都不约而同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林山雁皱着眉、委婉道:“引进这套设备,这条线其实也背负了很大压力,完成检修、尽快投产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生产任务了。”
一个工业单位,不是生产任务,就只能是……政治任务了。
林巧枝没听懂她含糊其辞说的内容,赵振云在旁边低声提醒:“你想想这套乙烯设备的引进方案是谁提议的、谁拍板的,谁圈阅同意。”
林巧枝抿了抿唇,感觉头疼。
政治的角度她就不去碰瓷理解了,但从朴素的角度想一想,光是支出十多亿美元外汇,压力也是不小的吧。
她们红旗厂,接下一个20吨模具订单,就开会讨论了一夜,温厂长也是担着不小的责任和压力。
政治任务啊。
林巧枝只能带着“它多半会出问题”的想法去分析,“我记得这个主火炬高度是120多米?”
这是在问具体数据了。
依旧坚持她的判断。
燕山石化的领导们顿时没有胃口了,心里装着事,是真的看到好饭好菜都食之无味,纷纷看向技术团队。
林山雁给贺红星使了个眼色。
贺红星放下筷子、思索道:“准确地说是125米,火炬头安装在主火炬上,吊装高度就要有130米。咱们国内的起重机基本很难达到这个高度,火炬头有6吨重,我们按照日本人当初提过的思路,设计用三根钢丝绳吊装,直升机飞上这个高度很简单,6吨也完全在承重范围之内。”
林巧枝回忆那个主火炬头,再回忆自己使用天车、维修塔机的起吊经验:“吊装时间要多久?高空作业,怕是不能短时间结束吧?”
这个火炬头,可不是什么好看的火炬头,是有具体功能的,要烧掉乙烯装置所产生的废气,尤其是严重污染环境的那些。
里面有管道,电线,仪表,都要处理好才能做最后的固定。
贺红星沉吟:“短时间应该结束不了。”
林巧枝眉头皱起,又问:“那直升机可以停留这么长时间吗?”
这个问题就有点尖锐了,也是问到盲区了。
众所周知,新中国在成立前,这个国家的空军就在战斗中被打光了,一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失去对领空的管控权。
从头造枪、造炮都还算有底子,有缴获的武器可以研究,从头造飞机,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应该是没问题的吧……我们的申请上去的方案,得到了批准,海军航空兵给我们派遣的直升机,是刚从法国进口的‘超黄蜂’,它们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贺红星迟疑着,不敢肯定,毕竟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