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这是我们技术专家,林巧枝(第2/2页)

他们按照温度的思路,设计了全面核查的方案。

一直等到这一轮测试结束,看到并不如预期的数据,安斯艾才忽然转向翻译提到:“我这两天,看到车间里好像还有另一组工人?”

虽然车间很大,足足30万吨的设备占地也不小,还用了不止一个车间,但其实不会完全察觉不到还有另一组人在动。

但在中国的工厂里,有中国的人,这实在太正常了。

有可能是操作工人、有可能是领导来巡视一圈,甚至有可能是来拍照留存情况的,他们这些外国面孔,反而是少数。

通过翻译,中方贺红星点头:“是我们的专家,才到的,也在努力做一些排查。”

“才到的?刚刚来吗?”安斯艾向翻译确定这个用词。

日方和法方都有些不解地望向他,不知道他怎么忽然提这个话题。

美国人布德直接问:“安斯艾,你打听这个做什么?”突然关心一个车间里的中国人,实在是奇怪。

安斯艾看了大家一眼,耸耸肩:“虽然很不幸,但我不得不通知大家,我们目前的结论和进度,好像被人推翻了。”

“不可能。”

“裂缝完全符合热应力失衡这个特征,每一环都对的上。”

“安,你肯定是搞错了。”

……

三个国家组成的专家技术团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安斯艾也不理会这些,率先一步走过去,作为在乙烯生产设备领域有决策权、有话语权的技术专家,他也是形成了强势的风格。

高大的裂解炉就在车间里。

被所有人围着,受尽宠爱的样子,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凄惨,但地位并没有下降,反而更上升了,所有人对它施加任何操作,按照规定都是要记录的。

安斯艾提出:“我看一下这两天的操作日志。”

管理员给他调取。

安斯艾接过,翻转过来对着自己,仔细看起来。

虽然这是中国员工记录的操作手册,可数据习惯方面,还有单位方面,都离不开国际化风格,而国际化就是英文化,比如黏度cSt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想看懂并不难。

他顺着看了一遍,又仔细的分析了一下这一系列操作的用意,满是怀疑地看向贺红星:“这位专家,真的是刚到不久吗?”

“当然了,如果有心的话,你们应该也能注意到她们出现的时间,就在前两天。”贺红星接到了消息,自然给了个准话。

安斯艾挑了挑眉。

布德:“怎么了?”

“你看看,她做了几次操作调整,”安斯艾把操作日志递给他,“目标明确、调整方向很果断。”

布德接过,给大家一起看。

团队中,日方的前川亮太看过操作日志,不太理解:“这好像也不能说明什么?”

法国方面炉管的技术代表,就纯粹是凑热闹了,扫了一眼,看到和炉管没有太大关系,也就耸耸肩。

安斯艾见他们不开窍,干脆直白地提醒了一句:“温黏关系方程。”

温黏关系方程?

这个很久不用的知识点,忽然被从记忆深处提起来。

在这里的都不是技术平庸之辈,看着这些操作,回忆着自己这些天的排查数据,很快都意识到什么。

整个团队很快安静下来。

目光再投向操作日志的时候,眼神中的思索和迟疑就明显多了,还偶尔转头向翻译低声问两句。

再看这份操作日志,就能感觉到操作者果断的调整方向,还有每一步精准踏到点子上的用意了。

布德也道:“这操作很干脆。”

又看向安斯艾,见他冲自己点头,布德转身通过翻译对贺红星要求,客气几分:“我们能看看这位林专家得出的数据吗?”

“那要稍等片刻,我们去请。”贺红星矜持了一下,这感觉,还怪好的!总算不是只能被牵着走了,也有他们走在前面的一天。

甚至有点不习惯。

林巧枝和卢当山被请过来。

卢当山把手中资料递出去,并说出那句“这是我方目前的结论”时,心里也是说不出的滋味,感觉腰杆都能挺直一些。

又介绍:“这是我们的技术专家,林巧枝。”

林巧枝点头示意。

安斯艾等来自世界工业强国的技术专家,目光落到林巧枝年轻的面容上,一时有些凌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