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四个国家的十几个专家齐聚一堂(第2/3页)
胡厂长眉毛一挑:“就是那个派一整队人去学,足足学了两年才完全掌握的成套乙烯设备?”
林巧枝也是想起来了。
这个玩意是真的复杂,30万吨是什么概念?
这里面没有一颗螺丝钉是国产的,光是操作这个家伙,就专门培养了一批脱产学习两年的技术班组。
林巧枝起初都想把它归到一星二星里的,真的是不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了。
为什么又升到三星呢?
完全是因为这个大家伙,梦里有一模一样的。
林巧枝甚至不需要去梦里验证,就知道肯定有,很简单的,甚至不需要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只需要从金钱的角度去了解它。
国家四三项目,文件就是预备拿出43亿美元,解决老百姓吃饭穿衣问题,而这个乙烯生产项目在其中资金占比最大,使用了超过10亿的资金!
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重视就在哪里。
就这么个受宠又受重视的家伙,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肯定都是独一份的。
那有可能出现在梦中漂亮姑娘的活动范围内吗?
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燕山石化在首都,有不少嫁去大院的漂亮姑娘,就生活在首都。
林巧枝顺着这个思路,果然就在梦里找到了这个成套引进的30万吨乙烯设备,考虑过后才归到了三星这个难度里面。
林巧枝:“我记得他们还挺着急的吧?之前不是说请日方的技术人员了吗?”
“确实是请了,不过现在情况有一些变化。”赵振云点头,又道,“现在四个国家的十几个专家都到了,共同研究这台设备的问题,这种场面,肯定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辩解,我们缺少专业的人还是有点吃亏。”
“等一下。”林巧枝听得不解,抓住里面的变化,“怎么一下冒出四个国家来了?不是从日本引进的吗?”
之前她听到的初版本,11台裂解炉有13个管线出现严重的损害,找日本人去要炉管材质的详细资料,但是人家又不愿意给,只好找来日方的技术人员来实际操作处理。*
赵振云这方面信息储备还是很充分的,道:“引进谈判这个30万吨乙烯项目选择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总包项目,技术包使用的是美国鲁姆斯公司轻柴油裂解原料工艺包,然后还有法国,是炉管的制造商。”*
林巧枝听着就头疼了:“四个国家的技术员凑一桌?一起找问题?”
这是什么含金量就不需要再说了。
四种语言怕不是都在不断循环地喊:问题在哪?问题在哪?问题在哪?
会议室里的技术员们,也都仿佛从里面听到了满耳朵、满脑门的难难难难难……
“是这样的。”赵振云点头,又道:“不过还是日方技术员来的最久,另外两方都是先后才到的,原本这个乙烯项目不参与排队了,但是现在三四天了,也迟迟没有头绪,我们的人本来就技术上吃亏,还和另外三方技术人员坐在一张谈判桌上,所以还是想请你看一下。”
林巧枝犹豫了一下,当初这个项目撤出排队早,她准备得也少,而且这个乙烯成套设备技术含量还是相当高的,更有一点是,这是化学工业里的东西,和她技术储备重合面不是特别广。
不过换个角度想。
这不是还有四国专家吗?
而且,她本来也不是真能神挡杀神,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能出一出力也是好的,刚好让名声落落地,甩一甩包袱。
于是,林巧枝道:“那看看现在的一手信息,看我能帮上点什么?”
“行,我这就把最新的资料拿给你。”
对技术员来说,就怕这种问题。
主要是一旦检查不出具体的问题,不下确定的结论,谁都可以认为不是我方问题,而是他方造成的。
这种时候,技术差的就比较吃亏了。
别说谈判了,有时候吵激烈了,想进场吵架都进不去。
就好像华山论剑,三个剑术顶尖高手刀光剑影的哗哗出招,旁边稍弱一点的一流二流高手,基本只能干瞪眼了。
林巧枝估计,即使她这次没应,等再过几天,如果还是没有进展,或者吃了闷亏,燕山石化还是要想到她。
毕竟遇到障碍了,林巧枝这样一个大型坦克式推土机,不可能不眼馋的。
没多大会儿,赵振云就回来了。
她手里拿着一份资料文件,递给林巧枝,又介绍:“虽然情况是变化了,但其实问题还是当初那个问题,裂解炉突然出现响声,同时还伴有火苗,那种白蒙蒙的水蒸气很快就笼罩裂解炉,再之后就是发现裂缝,一开始都觉得问题不大,焊接就好了,结果日方焊接完之后,裂缝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