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所以您并不看好这次测试吗?(第3/4页)

他十分熟练地错开话题,转而道:“其实现在还只是开始,接下来西边4号测试点,才是这辆全丘陵地形拖拉机真正要面临的难点,可以看到那边准备了高高低低的斜坡,目测从5°到30°不等,我们这里离得远,你们可能觉得只是个小坡……”

只听到这里,记者们眼睛纷纷亮了,拿出速记本飞快记录,这是要设坎啊!

其实不懂行的记者们对“世界一流”,也只有一个尚且懵懂的概念。即便这时候记者大多还是很敬业的,很多人在采访和报道前会去搜集专业资料,或者选擅长相关知识的记者前来采访。

但临时抱佛脚,显然还是有点不够的,光是看行业内的年轻技术工人都看得有点懵逼,就知道那些转而去当记者的擅长机械相关人士,也是达不到理解标准线的。

那到底为什么这款拖拉机可以被称作“世界一流”呢?它到底厉害在哪里呢?如果说去仔细深究什么电传系统、四轮等大、折腰转向等等的高难度技术,那是不可能的。稍微学一学呢?记者们仍旧有点抓脑壳。

因为真的不懂技术啊!

就好像有数学家,对着一个数学定理和公式,激动得侃侃而谈,多么难,多么伟大,多么激动人心啊……普通人横看、竖看、左看、右看,抱着试卷瞪大眼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仍然会双眼清澈无比:啊?这公式居然这么牛的吗?可以做这么厉害的事吗?

看不懂……怎么办?会影响我数学考试吗?

这还不是稍微学一学,而是学了好些年数学的人。

这个时候,霍丰这种能看懂具体牛在哪里,又能站在外行(仪器仪表)视角来表述的人,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霍丰仍绷着脸,坚持着对头的原则,带点坦荡荡的挖坑性质道:“远看是小山坡,近看30°其实是非常陡的,其实我对拖拉机不侧翻,稳稳爬上去不是特别有信心。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我们日常爬的楼梯,坡度就在30°到45°之间。”

他顿了顿,提出一个要求:“你们就想一想自己平时爬楼梯的时候。”

很多人脑子里,就出现学校、工作单位的楼道来。

“是不是要抬高腿才能上?那再试着想一想,即使是再稍平缓一点,让你们骑自行车上楼梯,不翘头、不往后溜车,不翻车,一口气骑车上楼梯斜坡……”

众人带入那个画面,顿时脸都有点发绿了。

有的带入自己骑车上这种坡的,呼吸都下意识屏住在用力。

霍丰道:“其实绝大多数人骑车上30度坡需要下车推着走,强行骑几乎不可能。只有小部分特别擅长骑车,且体力好的人,可以通过站立骑行,用一些左右摇车的技巧,骑上这种坡。”

“而且以我的专业经验,这其中,链条要承受极大的张力,最大齿比也不太容易驱动车轮。”

所以设计不好的话,整个动力系统的负担是极其大的。

记者们都被说得动摇了,忍不住怀疑起来。

“所以您并不看好这次测试吗?”有记者抓住机会,插问道。

“我可没有这么说。”霍丰摇摇头,客观道:“我只是从专业角度,阐述这项技术的难度。为什么丘陵山地的农业机械化难以铺开?我个人研究仪器仪表的,就不对小地块作业相关的技术发表看法了,就针对这个地形说吧,丘陵山地,就是有坡的!有丘陵、有山、整个地势坡度导致了农耕效率不高。”

简单一点,平原走着种地都劳累辛苦、困难重重,更何况爬山种地呢?

“没错啊!”

一声感慨从人群中传出来,定眼望去,是个风尘仆仆、面色略黑,拎着一个黑包的人。

他身边还围着几个人,有男人有妇女,都是类似的打扮,有的腋下还夹着黑色公文包。

看行头倒像是政府领导,但细看又觉得不太像,气质有点朴素过头了。

拎着黑包那人继续道:“这位同志说得好啊,咱们丘陵山地机械化覆盖率低,就是因为那一座座山,一道道坡,坡一陡,拖拉机都开不上去。”

自然就带不动那些需要牵引的农机,别人用铁牛,他们还在用耕牛。

别人一天就能犁完的地,他们要干上十天半个月。

别人收玉米,一台拖拉机只用一天延半宿,就能把全村的活干了,干得又快又好,他们人工干又累又不出活。

他们国家造了车、造了火电站、造了跨江大桥……时代在往前,技术在飞跃,为什么要抛下他们山里的农民啊!

他看向霍丰问道:“真就这么难吗?”

霍丰咳咳两声,他这边单论技术,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空载,进西4测试段。”林巧枝命令指挥的声音再次通过铁皮喇叭传来,极大缓解了夹生的尴尬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