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林巧枝:她教得还不错?(第4/5页)

她拔开钢笔帽,写了几个问题。

以她现在的水平,已经不需要再像是从前一样亲自去修一遍,才能动笔写了。

一方面,她修过的拖拉机、掌握的拖拉机维修技术真的不少,技术都是触类旁通的,另一方面,从头到尾设计出过一款拖拉机,她对拖拉机的理解,有一个质的提升。

任何一个故障,她都能轻易从原理出发,找到根源和答案。

前两天,她还在梦里,去拆了几款北边的拖拉机。

南北差异也基本弥补了。

不过写着写着,林巧枝翻翻后面的内容,皱了皱眉。

感觉太慢了。

假设写一个故障的维修方法,注意事项等,需要十五分钟左右,那么一个小时,也只能写三四个。

十天下来,也只有三四十个。

她毕竟还是没有原来写书时间那么充裕了。

她想了想,推开门去找了杜主任,询问道:“我们厂有速记员吗?”

杜主任点头:“当然有。”这年头哪个厂不培养几个速记员,又关切地问,“是写书需要吗?我给你喊人。”

林巧枝点头,坦诚道:“一笔笔写太慢了,我现在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项目上,时间不太够。”

杜主任有些茫然,所以不是嫌手写太多累,而是嫌手写跟不上脑子的速度?

他试探着问:“你要几个?”

林巧枝思索片刻:“咱们厂有几个?不超过五个的话,可以都叫来吗?”

杜主任整个人都听呆了。

开会都用不了五个。

他努力声音沉稳,提醒:“速记员手速很快的。”

“我说的应该也很快。”林巧枝以过来人的经验道。

杜主任见她如此自然,不自觉舔了舔嘴唇。

老天给人分脑子的时候,是不是把他给落下了?为什么有人能如此自信,一个脑子对上五个速记员?

不多时。

会议室里出现奇景。

一排五个速记员间隔着坐好,面前各自摆着一小摞整理好的问题纸。

林巧枝拿起一张,大约两三秒,就开口说维修思路。

她似乎边说边想,起初还有点慢,但越说到后面越快、越流畅。

说完,速记员还在奋笔疾书,她就放下这个问题,朝着下一桌走去。

原本要写十五分钟的内容,口述几分钟就能说完。

林巧枝从这种高效的“流水线”作业中,高强度的思索了很多拖拉机的故障,察觉到了很多根源性的问题。

——拖拉机到底哪里容易坏,又为什么会坏?怎么才能尽可能降低故障率,降低返修率?

这就好像刷题,刷一道、两道,可能感觉不深,但是高强度刷二十道、一百道,自然而然就能领悟出一些东西。

林巧枝沉浸其中,颇有一种搂草打兔子的丰收感。

一时间,会议室里有些寂静。

谢胜利这个老搭档,都微微张着嘴巴,觉得眼前发生的事有些……对他心脏不太友好了。

再转过头来,就看到大家的表情,感觉有点像是在照镜子。

“林工时间紧张,咱们还是要多理解,多配合的嘛。”谢胜利有意缓和一下气氛,他毕竟还是工作这么多年了,还是有点自持的,只是在脑子里狂吼一下,以抒发震惊的情绪。

北方的机修钳工们震撼之余,心里难免有点小意见、小担忧了。

“谢师傅,林工会修我们北方的拖拉机吗?这样搞不会出问题吧?”进展太快了,他们一时都搞不清楚林巧枝说的到底是什么问题。

谢胜利其实也有点不太肯定,但面对外人肯定是要给自家人撑场面的:“拖拉机的核心架构不都是差不多的?维修工作,肯定比设计一款拖拉机难度要低太多了,林工这就像什么?像是拉着一百门重火炮,去打一个小县城的日本鬼子,你自己想想,有什么不放心的?”

这一会议室的人:“……”

这话说的,这是在敲谁呢?

而且这比喻也太糟心了。

等回到招待所,方旭猛灌了一杯水,对大家说起这个事,语气难免带上一点不信,还有一点老大哥难免的傲气:“你们说,是不是有点太狂了?难道以为我们北方的拖拉机,和他们南方一个修法?还是觉得做出点技术突破,就能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

他觉得,这么离谱的事,闻所未闻,肯定会引来大家的激烈讨论和附和。

而以曾富田为首,还没有缓过神来的学习队伍,表情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只是缓慢的给倒了一杯茶,眼神体恤道:“喝点茶。”

就在刚刚,他们还在讨论:他们现在看到的,绝对不是最强的林巧枝,尚短的入行时间大大限制了她前进的步伐,随着她积累越发深厚,不断深入,一旦接触到更为高深广阔的东西,才是她惊天动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