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手持指挥棒的人
林巧枝的这一句话, 就让周围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问题出在哪里?
林巧枝也不啰嗦,直接道:“我倾向于炉门的配重出现了问题,导致电机长期在额定功率边缘运行。”
“炉门配重?说的是技术维护手册里, 要定时清理炉门积渣、氧化皮附着的问题?”齐诚不解地挠头,试着理解。
在场许多技术工人也都面面相觑。
“这个方向也可以注意下。”林巧枝道, “尤其是这两次电机烧毁之前, 炉门的清理维护工作日志。我推测,大概率是在维护周期的末尾,导致炉门有积累积渣等问题,加重了电机负荷。”
“我们原先的思路,寻找方向都是动件, 偶发、触发性故障。配重失衡,这就是完全不同的观点了。”周民权皱了一下眉头,又松开。
如果从前的突破方向和思考方向确实是错的,就能解释为什么他们一批批人来都发现不了端倪了。
那这个问题被解决的概率一下就提高了。
林巧枝点头:“我们原来的想法, 是基于电机两次都在正常工作,一切操作规范的良好情况下, 突然烧坏。考虑偶发性、触发性故障, 思路肯定是没大问题的。”
“但是,我们所有的自查自修自检报告,都没有问题。更换一下思路,是不是咱们一叶障目了,炉门这种时刻参与加热炉运转的设备才是细雨无声。”
大家听着林巧枝的话,不觉点头,感觉这个思路, 情绪振奋了起来。
炉门确实是他们此前排查的重点,尤其是按照《炉门操作规范》, 组织上派来调查的人,都把他们的炉门操作工人培训流程检查了好多遍,还提问抽查,就是为了排除人为导致烧电机的可能。
比如坚决杜绝在门炉开关过程中,半途反向操作,反向开合,这些规范,他们的操作工人都是刻进骨子里的!
但如果炉门里藏着问题呢?
谁能想得到!!
谁能想到这个开开合合几万次,都一切正常的炉门竟然本身是有问题的?
“炉门的维护日志都拿过来了。”一名年轻工人气喘吁吁的抱着一大摞黄封皮的维护日志跑过来。
“找找。”
“我们加工任务重,我记得好像是半个月清理一回?”
“有时候生产计划赶得急,二十多天一个月不停工也是有的。”
“这都有记录是哪个班组负责的,许组长,麻烦你把人喊过来一下,看看他们还记不记得当时清理炉门的状态?”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很快就把资料找出来,了解清楚了当时的炉门维护情况。
林巧枝也趁着这个时间,去到炉门边,在结束这次测试的节点,亲自上手试了试这个炉门。
一入手。
带着特意去感知其重量的想法,林巧枝这双能掂量出以毫克为单位误差的手,很快就感受到不同了。
她在梦里也试过《炉门操作规范》,试过炉门的各种不规范操作,这里面真的有问题!
听到消息的陆良,很快跑了过来,面带喜色。
以他的视角来看,这个顽固的问题能进展到目前这一步,甚至有人能给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已经是极其使人振奋了。
陆良一到。
就给林巧枝拿了一缸子用井水镇过的绿豆汤,还有一条冰凉干净的湿毛巾。
还没来得及开口问具体情况,他就听到有人讨论:“真的和林工推测的一样,两次电机烧坏,都是在炉门维护清理的周期末端。”
林工可没有看过他们的炉门维护日志!
这玩意,连很多本厂的人都没有看过。
陆良紧张:“咱们的维护工作没做到位?”
“不存在的。”维护组的组长站出来,为自己申辩,“我们都是按照厂家那边给的维护手册,严格按照他们的维护要求来做的,积渣的厚度最高的时候,都没有靠近过他们的规定线。”
林巧枝回来也看了看已经翻找出来的日志,为他解释了一句:“问题一直都在,日积月累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渐厚的积渣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它让电机逐渐被推着越过负荷边缘。
确实是它压死的。
但问题是这一根稻草吗?
林巧枝亲自去确认过后,心里把握已经升至八成,她给出结论:“依照我的理解,这套装置设计之初,炉门就需要精确计算配重,失衡就会导致电机负荷增大,配重应当是按炉门理论重量1:1、或者一个更精确的数值设计的。”
现在压力就给到112厂这边了。
问题是找出来了。
但是这种藏的很深的、并且平时看不出毛病的故障,有一个非常大的难点——怎么判断和确定,找出来的问题对不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