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红旗厂百工技术大比拼(第4/7页)

如此规则的立方体,肉眼去看,完全分辨不出任何区别。

再测量相应数据,精度全部都在0.01毫米不说,切割下两个成品黄铜垫块,体积的误差只有0.027立方厘米,质量误差,竟然维持在0.23 g以内!!

这就非常考验技术和经验了!!

赛场选手和周围围观的群众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从球形材料上下手,精准控制深度、边长,挖出形状一致,不仅保证精度,更是能保证两个相互不参照的物体质量误差。

要精准做到这些,难度绝对是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可以试想一下,卖了一辈子肉的肉摊摊主,每次都按照顾客要求,精准的切下肉,按照时下肉价,就是不多不少不偏差1分钱。

要几角几分的肉,就切几角几分钱的。

更何况,这是仅仅比钢铁硬度略低的黄铜。

显而易见,翁工良的操作,已经远远超出了青年工人们的技术极限。

林巧枝等年轻选手,需要做的事尽最大努力去贴近这个目标。

仔细看过翁工这个件的长、宽、高,单体厚度、两体间距,林巧枝等人就准备要开始自己的比赛操作了。

翁工良应该是到现场,才决定好用这个滚球黄铜材料出题的具体形状。

因为林巧枝注意到,萧隆此刻表情透着些严阵以待。

红旗厂用滚球制作工件的机会确实不多,如果在工作中没有遇到过圆弧面的难题,那么这部分经验,就只能从平时自发的练习件中积攒了。

如果自发练习少,那就有些不利了。

随着细看样例结束,开始比赛。

林巧枝也没时间再想别的。

凭着记下来的数据,她脑子里就开始推演立体图纸,往滚球里塞了。

拿着滚球左右端详。

林巧枝边想,边在滚球上做划线,以定位两个麻将块在球里的深度和具体位置。

尽管做示范的时候,翁工良没有做这一步,他的水平显然已经到处理这种难度的工件如鱼得水了。

但林巧枝还是认认真真的做了划线,上下划了两条,曲面测量过后估算了下,确定了取料的深度。

又从对角划线,确定黄铜块的宽切面。

如此一来,滚球上就有四个线圈,两两垂直、两两平行。

林巧枝并不着急图快,钳工是个慢活,比赛计时也只是不超时就行,快一点慢一点是不影响成绩的。

球面就是这点麻烦。

划线也只能确定剖面,一旦开始削切,剩下的部分就只能靠感觉了。

林巧枝对着黄铜滚球开始操作,进行粗加工。

许观平就在她旁边,脑海里算着黄铜块的长宽高,拿不准在球体材料中的定位深度,想左右看看大家的操作。

一抬头就看到林巧枝的操作。

一时顾不上自己手里拿工具脏,抬手用手背揉了下眼睛。

“我的天,巧枝你这是坐火箭了吧!”

许观平看到林巧枝已经粗加工出“小杠铃”的大体形状,并且肉眼看着深度把握应该是准确的,人都有点麻了。

林巧枝做完手上这一步,才抬头看他。

倒是没受什么影响,毕竟车间里各种钢铁加工的铿击声也很多,做惯了钳工的人是不会轻易被外界声音打扰的。

“怎么了?”

“你怎么做得这么快的?”许观平不可思议。

“是吗?”林巧枝疑惑的看看手上,她明明是仔细慢慢做的,又去看看他桌上,发现他还在做深度定位。

许观平觉得这有点不讲理。

难道不是他一直在专注于技术的提升,而林巧枝跑去做问题攻坚,研究痛点难点了吗?

他有点胸口发闷,还是撑出笑容说:“你这进步速度快的,都有点不讲理了。”滚球形状这么考验人的经验和技术,尤其是空间感和三维立体感知。

林巧枝再看看周围人的进度,也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慢慢做,好像也依旧很超前了。

她逼着自己咬紧牙关啃下来的20吨重大型模具图纸和方案,里面的复杂设计细节,复杂的图纸,在设计和推动落地过程中,不断在脑子里构建、移动、变幻、拆分、合体……

这一切都不是白用功。

全都刻入了她的骨子里。

闯过了那样的难关,再来看这种圆球里镶嵌两个黄铜块的比赛题目。

就好像跑过马拉松,再来跑八百米一样轻松自如。

林巧枝乐得一笑,挑挑眉:“我从小到大,都只和人讲拳头,不讲理的。”

许观平一时怔住。

“好了,赶紧做吧,别再看别人操作了,只会增加心理压力。”

林巧枝说话间,已经把粗加工下来的黄铜屑和废料都清理干净。

又拿抹布把黄铜料擦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