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林巧枝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主导(第3/5页)

没人敢动!

林巧枝跑进六车间。

“林工。”

听这一声,停了活儿围在旁边的工人都齐刷刷转头朝她看过来,脸上全是压抑着的担忧和焦急。

林巧枝抬头。

天车下悬吊的模具歪了。

处于一个半滑脱状态。

她心脏“嘭”地重重一跳,呼吸发紧,努力板着脸,让脸上不露情绪,转头询问:“乔工,装吊上去是什么姿态?”

乔元也是紧皱眉心,拿出一份图纸,在上面勾勒了他们组操作过程的细节:“天车大梁、主吊钩,钢丝绳和模具悬吊点……每一步我们都是按照规范操作来的。”

林巧枝边看他的描述和手绘。

边时不时抬头看看天车下的情况。

她脑子里不断浮现这个异形模具的数据,重量,重心。

她微昂着头,黑眸紧紧盯着天车下的情况,脑子里一遍遍模拟这部分模具的加工过程。

加工过程中不断改变的重心,钢丝绳受力……

“这边牵一根钢丝绳!”林巧枝抬手指着模具右下角道。

她准确且清晰的指出:“钢丝绳吊点对准这个定位销孔。”

乔元看了看,眉头蹙紧,不放心:“确定是这里吗?”

一旦操作不当真的滑脱,对成本、工期影响可不小。

林巧枝拿他手里的铅笔,在图纸上画了几笔,又看向乔元:“您看呢?”

乔元眼皮一跳。

又抬头看天车下的吊钩和钢丝绳。

“行。”

看到模具稳稳的落地。

林巧枝长舒一口气,精神松懈下来,才感觉到背后一层冷汗。

整个组的钳工也明显松了一口气,纷纷围上去。

林巧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情况,主动找到乔元:“我们得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乔元表情也不太好:“你怎么想的?”

能借鉴的经验还是太少了,全国大型模具年产量不足百套,更是没有一例复杂大型模具分体研制的经验。

林巧枝暂时也想不到好办法,只能先道:“先在地面用沙袋模拟重量分部,用试吊来调整吊点。”

“配重试吊的方法对工期可影响不小。”乔元提醒她。

林巧枝眉头拧紧:“那也得用,滑脱风险可不是小事。”她回头地看天车,“再想想办法吧。”

乔元点头:“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说,我全力配合你。”

林巧枝点头。

六车间很快运进来一批批沙袋,江城每年都要做防汛工作,从来不缺准备堆江堤的沙袋。

配重试吊法,确实可以保障安全,但确实如乔元所说,太耽误工期了。

每一次试吊,每一次进行部分配重,都要耗费按小时记的时间。

林巧枝不放心地天天来看。

研究图纸,蹲在车间观察天车情况,一琢磨就是两三个小时。

直到三天后,她总算想出一个办法——按照她对最主要三个分体模具的理解,制作一个可以调节的平衡梁,架设在车间,实现吊点的动态补偿。

乔工试着操作一番,立即来了精神:“这解决办法不错。”

“实在没办法兼顾更多了,其余的还是麻烦乔工你多注意。”林巧枝望着架设好的平衡梁。

六车间的工人们也轻松了下来,脸上是露出笑容来,往外清腾着一袋袋沙袋。

耽误的工期解决了,安全隐患也消除了。

林巧枝又继续去巡视各个车间,各个班组的情况。

真的试着担起这个责任。

林巧枝才知道为什么王柏强说只能是她来。

这是她的分体研制方案。

从头到尾。

只有她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应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解决实施过程中层出不穷的细小麻烦。

因为只有她一个人,深刻理解每一步设计的意义和原理。

林巧枝走到无人处,搓了搓脸。

偷偷给自己打气:“加油!”

回到操作台前。

王柏强给她带了杯绿豆汤,放在操作台边,“食堂煮的,消消火,嘴里都长火泡了。”

林巧枝拿起来喝,笑笑。

“走吧。”王柏强见她喝完,起身道。

林巧枝拿起工作本,开始今天的检查工作。

她走过一个个车间,从一个操作台走向另一个操作台,询问计划,了解具体进度。

就像是王柏强当初教她的一样,只是如今,她从旁观变成了询问的人。

“工作记录本呢?拿给我看。”林巧枝皱着眉头看眼前的工件,用手指指腹摩挲转角,去感知那点细微的不对劲。

“给你。”张志沉默一瞬,拿给她了。

林巧枝翻看后,抬眸看这位工龄十几年的老职工:“你工作记录造假。”

“没有。”他矢口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