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这要是能做出来,可不得了。(第3/4页)
命运这样垂怜她,如果就这样轻言放弃,连她都会唾弃自己的。
他们陆陆续续待了半个月。
田家村待的时间最长,后来又陆续辗转到附近地形不同、农业计划不同、耕种作物不同的大队和村落。
红旗厂的名声彻底在方圆百里打响了。
该修的拖拉机,柴油机都陆续修完。
他们此行最重要的任务,也完成了!
回程当天。
他们给河湾大队和周围几个大队,留下一份适合这片土地的配件采购建议。
然后收拾好行李,资料,测绘的数据。
在河湾大队的公社大院,被络绎不绝赶来的村民留在了原地。
“小林同志,你以后肯定有大出息!”有村民热情地祝福。
“欢迎红旗厂的同志再来我们河湾大队,随便什么时候都行,就跟回家一样。”
也有村民挎着竹篮来送东西。
“这是我们的湘莲,湘潭莲子可是我ῳ*Ɩ 们湖南特色,来都来了,可得带点回去,领导你别推,你推了娃娃们都不敢收了。”
“拿着拿着,也不值什么钱,我们村自己后山里的百花蜜,喝了对身体好,我们村的柴油机现在可省油多了!”
还有送蕨菜干的,竹笋干的……
最让林巧枝无法拒绝的是,田老支书送了几瓶手工剁辣椒!!
田老支书笑着就往她行李里塞:“这辣椒都是自家地里长的,我晓得你爱吃,特意给你们装了几瓶,这个下饭香,你们江城可吃不到这么正宗的剁辣椒酱。”
等塞进去了,他还热情的握住林巧枝的手:“别舍不得吃,吃完了就来信儿,再给你寄。”
因为馋这湖南手工剁辣椒,给了地址和具体联系方式的林巧枝:“……”
真的很难不怀疑,田老狐狸是想用剁椒勾住一个柴油机一对一保养维修员。
无他,田家土墙的隔音堪忧啊。
偏偏老人家耳背,还觉得自己声音不大。
坐在逐渐远去的笃笃笃地拖拉机上,林巧枝看着这里的村民,还有笑着向他们招手再见的田老支书。
她想,有这样的老村支书,田家村的村民应该挺让人羡慕的。
很快上了绿皮火车。
启动不久,就桄档桄档地提速了。
还是连着的几个卧铺。
送走检票的乘务员,他们整理着这次出行的收获,全都是一笔笔手写测量的资料和数据。
方子勤感慨:“希望这次回去,我们能成功制作出适合丘陵地形的新型号拖拉机。”
“肯定可以的!”林巧枝信誓旦旦。
王柏强对比着几个村的数据:“你就这么确定?”
林巧枝得意洋洋:“我可是运气特别好的人,我说行肯定行,您信不信?”
大伙都笑了。
已经忙碌这么久了,谁不想这次真的能成功呢?
王柏强笑着指指她,对着刘国友几人说:“听到没有,都学学这心态。”
笑过后又继续整理。
差不多快到江城,才开始收起这一堆资料数据和笔记。
心情也不免有些迫切和期待。
离开家这么久了,即使湖南口味再吃得惯,但还是会想念家乡,想念江城那一口独特的味道。
林巧枝把最后一份笔记装好,思念道:“我想吃热干面了。”
这一说,可把大伙的馋虫都勾起来了。
“我也可惦记这一口了。”方子勤咽了咽口水,“少加汤,拌得干干的,芝麻酱的香气简直糊满嘴,光想想我就流口水了。”
这是通往江城的绿皮火车。
载的多是江城人。
或许是回家的路上乡音有同样的共鸣。
在他们拎着行李快要下火车的时候,竟然听到隔壁车厢传来热闹哄哄的合唱高歌:“我爱江城的热干面~”
林巧枝讶然:“这声调好像是《我爱祖国的蓝天》?”
方子勤点头:“好像是这歌词改的。”
积极跑去打听消息的胡清挎着包,提着行李,满脸兴奋地挤回来:“是从黑龙江北大荒回来的,支援生产建设兵团的,说是他们那儿江城人改的词儿的。”
他们对视一眼,又看向王柏强。
王柏强松了口。
林巧枝和胡清、方子勤兴冲冲地跑到车厢头,声音一下就大了起来。
只见在朴素拥挤的车厢里,满车厢挤挤攘攘的乘客,都随着一个在座位撑起半边身子的青年,在他手势挥舞下高歌,用江城话相互笑着唱:
“我爱江城的热干面,二。两。粮票一角钱;四季美的汤包鲜又美,老通城豆皮美又鲜;王家的烧饼又大又圆,一口就咬掉一大边。啊——,湖南人爱辣椒,山西人爱大葱,要问江城人爱什么,我爱——江城的热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