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做高精尖模具的好苗子(第2/5页)

还有的干脆放下自己手头的活,给林巧枝当观众,想看看为什么许观平那么激动。

其实搞技术的,大伙都爱看别人操作。

技术比自己强的,看起来过瘾,还能学到东西。

技术比自己差的,那看起来就更好玩了,尤其是累的时候,看两眼有种别样的快乐。就好像他们学骑自行车,刚学会的时候,最爱看那些骑得歪歪扭扭的人学骑车的样子。

总之,甭管好的差的,都还挺爱看的。

没多久。

乔元走进这间操作教室,他把门打开,让自然光线洒进来,然后走近了操作台。

正好看到埋头锉削的林巧枝。

林巧枝左边的位置有周树在观摩,右边也被个二年级生占了,不过看乔工过来,赶紧让了个空位出来。

乔元凑近观看了一会儿,没忍住指教道:“锉刀往左偏,别那么紧张,真锉坏了也不要你赔,手腕再放松一点,这样在你绕锉刀中心线转动的时候,锉出的内圆弧更流畅一些。”

林巧枝听声音就知道是乔工,没看他,但总归是放松了点手腕,控制锉刀往左偏了那么一点点。

她经过长久的练习,比之前能轻松自如的控制工具,从而控制精度。

只是别看乔工平时性格挺好,实际上也是目光如炬。

林巧枝再完成一锉后,乔元又说:“往左偏,不是往左的力度增,稍微减个一成左右力量,一定要让手的压力方向随着锉削部位不断旋转。”

“内弧面是很关键的技术,很多向内陷或者向外突的零件,和别的零件摩擦、咬合得更精准、更紧密,精度要是把握不好,产品返修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高精度的武器零件还可能出事故。”

林巧枝知道了这其中的牵扯和原理,把力道又稍微减了一点点,让手腕柔和的顺着动作转,调整施加压力的方向。

见林巧枝又推进了一点,观察了一会儿,乔工又说:“做的不错,就是这样,好好体会一下现在这个手感,特别是手感知到的反馈过来的力,这是你锉内弧的一个触感积累,可以算经验,也可以当标准。”

“以后不管做什么样的内弧面,你感受得多了这种手感,手一下刀,心里就知道会搓成什么样的弧度。”

“对继续,可以试试再减少点余量……”

乔元虽然看着脾气好,人也是笑着的,但要求可一点不低。

一边教,一边考,一边拔高。

这样一番指点下来,等林巧枝停下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小半个小时。

乔元饶有兴趣的去量,还一边笑着看林巧枝:“你觉得这次操作怎么样?”

林巧枝紧张摇头:“不知道,光顾着听您说的要求,绷紧精神操作去了。”

她大胆探头一看,眼睛瞪大了点,最好的位置精度居然有5丝!

她乐得差点一蹦!

乔元笑眯眯的看着林巧枝。

拍了拍她的肩膀:“你这天赋真是高,学起来快,是个做高精尖模具的好苗子。”

然后他笑着邀请:“要不要考虑来我们组?”

旁边许观平也连连点头,帮腔道:“听说你想跟王工那组,我跟你说,王工那组到处跑,别看每次有什么问题都是他们攻克的,但经常出外勤,可辛苦了。”

林巧枝一时怔住。

她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红旗农械厂高级技术工人基本都是做模具的。

下面装配和修理,很少需要他们动手,毕竟用高工去组装拖拉机,去修理拖拉机,实在是杀鸡用牛刀,太浪费资源了。

但高工也分为几个不同的工作方向。

乔工带的一组,是专门做模具的,就扎根在厂里,制作一代代新型号的生产模具,解决厂里问题。

王工带的一组,技术上也要求高,但更偏向解决实际问题,会亲自去出去调研,了解各地使用红旗拖拉机的需求和痛点,然后改进,研究出新型号的拖拉机。

还有秦老师的师父,齐工,也带了一组,偏向理论那一挂的,人也最少,审核图纸,估计预算,研究国外前沿技术,提高拖拉机性能等等。

……

林巧枝也是进入厂校学习之后。

才知道梦里厂校忽然扩大生产,不得不提前招收学校一半学生,可能是因为王柏强。

王工最近就一直往外跑,好像是想要针对某一种地形设计新款拖拉机。

林巧枝心里渐渐有了主意,她问:“乔工,我听说王工最近带人去大别山、九峰、红安、木兰那些地方,是在想突破什么难点吗?”

乔元也不藏着,直说:“丘陵山区知道吧?田块零碎分散,高矮还不一,目前中国所有型号的拖拉机,都很难在丘陵山区展开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