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加更(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

《他在阳光里》,这样一部免费电影,突然就火起来,成了许多人闲聊的中心。

看过电影的人就在讨论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没看过的人就好奇,这电影有这么夸张吗?

“你看了就知道了,作孽啊,都是孩子,你说他怎么就下得去手呢,真该死,我听说,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呢。”

恐怖片最恐怖的地方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那它怎么起这么个名字啊,《他在阳光里》,我还以为是部革命剧呢,像《高山下的花环》,《冰山上的来客》。”

“我知道!我看报纸了,报纸上说了这部电影为什么是这个名字。”

这部电影这么火,报纸当然要报道,作为早期专业的影评人员,报纸上写的要比普通观众们看到的更多,也更深刻。

除了揭示电影的深层内核,还拿着放大镜看电影,看到许多普通观众没注意到的细节。

“报纸上说了,这部电影的编剧可是李稻花,稻花老师,懂了吧,这是稻花老师的一贯作风,把人骗进来杀。”

说起李稻花,大家瞬间恍然大悟,之前不理解的地方也理解了。

稻花老师的作品是这样的,回想一下,不止是《他在阳光里》,还有《我的少年奋斗》、《白色象牙塔》、《董乐成功学》……

全都是名副其实的名字诈骗犯。

可你要说不对吧,哎,还真有办法解释,解释的还合情合理,有深刻内涵,这就见了鬼了。

早知道他们早认真看编剧是谁啊,早知道是稻花老师,他们也好有个准备,而不是猝不及防的被刀。

在北平首映成功,接下来就是全国各地的推广。

这就需要大量的拷贝,拷贝的越多越快,就越能尽快推广到下面的农村。

反正李稻花有钱,政府补贴款下来的慢没关系,她可以先出钱,先拷贝,之后再慢慢说补贴款。

就算没有补贴款也没关系,她自费,之前就说了,这部电影,她一定要让每个农村都能看到。

资金到位,拷贝的速度自然就不慢,拷贝完成,就立刻往下面分发。

放映员们都听说,来了新电影,这部新电影要尽快播放,保证每个放映点都放到。

放映员的工作让人羡慕,但是也不容易,每天跋山涉水,他们主要做的是电影下乡的工作。

八十年代的农村,很多都在偏远的地方,不像后来,大部分都搬到平整的地区,哪怕是再少人居住的村子,也通水通电通路。

这时候的农村,都还是山路土路,就算放映员有自行车,也只是前半段路程省事,后半段路程生不如死。

他们自己摔倒没关系,放映设备可不能摔,为保证安全,后半段大部分时间都是推着自行车在走。

放映的电影呢,也都是很久以前的老片子,来回就这么播放,新电影需要当地自己买,没钱,穷,买不起。

刚当上放映员的时候还好,每次放电影,自己也会跟着一起看。

时间一长,根本顶不住,电影都能倒背如流了,所以老放映员在放映的时候,都是找个地方猫着抽烟,或者是打瞌睡。

这次来一部新电影,今年刚拍的,那他们肯定没看过,这次可要好好看看。

放映员很多时候都是坐在电影幕布后面的,这个位置也是一些小年轻喜欢的地方,不用跟别人挤在一起。

只需要几个人凑一卷自制香烟,就能换到这绝佳的观影地点,字幕是反的也没关系,反正演员们吐字清晰,不看字幕也能听清楚说的什么。

“告诉你们,这次的是新电影,听说拍的可好了,看这部电影,绝对不吃亏。”

其实,就算是放映员不这么说,大家也不会放过一部电影的。

农村,比不上北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都没有电视机,有电视机的人家也不舍得天天看,电费不要钱啊。

而且,他家一开电视机,这左邻右舍,甚至是村头村尾的,都来他家蹭电视看,人多费电!

免费的电影,就成了他们一年到头少有的娱乐活动。

别说是他们公社放电影,就算是隔壁公社放电影,相隔十几里地,他们都要跑过去看,再连夜跑回来。

当然,连夜来回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老人小孩可扛不住。

只要是电影,看多少遍他们都愿意,倒背如流也愿意。

电影开场的海报算是对牛弹琴,国家虽然一直在扫盲,但是文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消除的。

为了让这些文盲能够正常生活,不至于被社会彻底淘汰,扫盲的时候,教的也都是一些常用的生字词。

甚至考虑到这些人的水平太低,常用的生字词如果字形太复杂,还会用同音字代替,也就是曾经的二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