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磕头殉情按照李稻花说的,这个男……(第2/3页)
而城市里到处都是流动人口,互相不认识,来到北平后,李丰获爸妈总是担心麦花学坏,担心麦花被人拐……
现在成功考上高中,都是在家附近,这点倒是比他们在老家好。
“咱们家说不定还真要出个大学生。”他们家祖上多少代都是贫农,兄弟几个能当上兵,那也是因为根正苗红。
祖辈不夸张的说,都是睁眼瞎,到了李三柱他们这一代,国家扫盲,才摆脱睁眼瞎的命运。
改变命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逐渐积累起来的。
他们就想着,等到李麦花考上大学,就集体回老家上坟去,上次去上坟,还是李稻花当上作家的时候。
“稻花!你回来怎么也不提前打个电话,正好,麦花回来说,他们下学期就准备分文理科,老师让他们寒假这段时间好好考虑考虑,看准备选哪科。”
作为家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老一辈的都喜欢听李稻花的,当然,年轻一辈的也喜欢。
“看她哪科好呗,哪科学的好,将来才容易考高分,上好大学。”
什么为了热爱选择自己不擅长的,什么为爱不学习,大多数正经学生,上学的时候,每天想的就只有自己的分数。
这次考了多少分?这次错了多少题?有多少送分题?清华和北大选哪个?哪个也选不了?那没事了。
最后经过综合对比,李麦花选的是理科。
按理来说,高二才会分科,但是有些学校会提前分科,并不是强制的高二。
知道李麦花选理科的时候,李柱子还有些失望,他是想让李麦花选文科的,想让她跟着李稻花走作家这条路。
在他看来,家里有这个关系,有李稻花指点,李麦花走这条路更好,就算考不上大学,也不至于白学习这么多年。
为什么说白学习呢,现在的经济形式不好,眼看着很多高中生都是待业,跟无业游民没两样,上这么多年学出来也没用。
李丰获呢,初中毕业,要什么没什么,现在还不是靠着李稻花来了北平,挣下这家业。
选文科,是为了有条退路。
“大伯,你放心,你担心的这些事,很快就会解决的,这时候正是用人的时候,这些人没有工作也只是暂时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开始允许私人开设公司,公司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无业游民就是他们招聘的主要对象。
那些不愿意干个体户的人,迟早要被这些公司收入其中。
就像远方物流,随着奥运健儿回国,他们打的广告总算是见效,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远方物流。
欧阳远最近忙的,课都没时间去上,听欧阳远说,他最近想着,是不是把他老师给招聘到他们公司来。
可以不全职,只是挂职,给他们公司做顾问,也可以帮他们公司培养员工。
公司下面的员工,也有人在打听公司还招不招人,他家谁谁谁,能吃苦,来公司肯定认真工作。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年前他们是不准备招人的,要等到年后。
这消息通知公司所有员工,他们要是有认识的人,也可以介绍过来,公司有很多岗位,每个岗位的要求、工资、福利待遇……全都写清楚。
公司的招工传单,几乎每个员工人手一份,就想着过年回家的时候,给认识的人看。
李丰获家里也有这样的传单,李稻花拿起来就用:“你看,就说我们公司吧,有些岗位,就有学历限制,越是往后,对学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的。”
当然,等到大家的学历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纯靠本事了,学历不是唯一,可学历能给人另一种可能。
李稻花不想让李麦花有一天,会后悔,会想如果自己继续学习,生活会不会不一样。
“就算是一些最普通的岗位,至少你也是要读书识字的啊,不然这些工作你都做不好。”
物流公司招收最多的是司机和装卸货员工,还有市场营销员,说白了就是地推员工,联络合作工厂的。
除了装卸货员工纯出力气,另外两个也是要有一定学历的,不然你地方都跑不对。
李柱子这才按下心里的焦急。
在村里的时候,他也没有太多想法,就想着,孩子上学就能有出息,至于具体怎么出息,上到哪一步能有出息……不知道。
来到北平,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事物,认识了各行各业的人,他的想法就逐渐受到影响。
其实读书无用论一直都存在,从八九十年代开始,持续到李稻花穿越。
人们总是会拿不读书的成功案例,来证明,不读书,一样有出息,一样会成功。
但这就属于纯纯的幸存者偏差,那些不读书的失败案例他们是看都不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