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加更“稻花老师写新小说了!”……(第2/3页)
如果不是不知道李稻花家的电话,他们还要打电话去直接喷李稻花。
上一期断章钓鱼,他们现在已经可以忍了,甚至觉得,这算什么啊。
说好的,《我的少年奋斗》呢?奋斗在哪里?就是撒谎成性,投机取巧,背信弃义……
身上是没有哪怕一点闪光点啊!
说好的会改过自新呢?说好的会忏悔,会愧疚一辈子呢?
哦,你没跟我们说好啊?那就现在说!我们需要这个!
他们甚至还幻想过,活埋那里,是不是会突然出现一个人,把小光给解救出来,毕竟,那时候小光还没死,还有机会。
没想到啊,你是一条路走到黑不算,还要把人眼珠子挖出来,问,这下够不够黑?
有读者实在是不吐不快,就在报纸上写长篇读后感,要求李稻花给个说法。
给说法这种东西,李稻花向来是不怕的,《我的少年奋斗》上发表之后,有很多人写过读后感,还有许多延伸。
李稻花随便找了几个,比如说功过不能相抵,比如说报纸上介绍的未成年保护法,比如说呼吁未成年量刑不应太重……
有太多太多,这些他们自己写出来的读后感合在一起,就是最有力的反击。
对于这样的未成年人,对于这种有清晰认知和自我意识的未成年犯罪人员,保护了他们,谁来保护那些弱小的孩子?
法律,是为了惩罚坏人,不是保护坏人。
看到李稻花的回复,给大家科普未成年保护法的人眼前一黑,提前写读后感的人也眼前一黑。
大意了,谁能想到李稻花后面是这样的大转折啊。
感情稻花老师不是觉得判刑太重,是觉得判刑太轻。
但是这样又延伸出来另一个讨论,那就是怎样判断这个人是否有清晰认知和自我意识。
李稻花觉得,未成年保护法是好的,确实有小孩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意外犯罪,但是主观犯罪的也不少,尤其是后来。
很多大人总是觉得,小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
这其实是不对的,别的不懂,危不危险,很多孩子,上小学之后就知道了。
他如果觉得,这样的打是开玩笑,那他怎么不对着自己开玩笑?
有些小孩他确实是不知道,就比如说,李稻花上小学的时候,班里就有同学,手拉手要趟过一条几百米宽的河,原因是,他们觉得他们能
趟过去。
这就属于没有危险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个同学出意外,其他同学都不构成犯罪。
《我的少年奋斗》断章处是断在“我”接受心理辅导之后,乖巧地跟心理医生告别。
现在看到李稻花的断章,大家都已经有后遗症了,总觉得李稻花是准备再坑大家一次。
按照正常的情况,接受过心理辅导,应该会变好吧,应该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吧,应该会长大吧……
可是按照上一次李稻花的不正常发展,他们觉得,后面还是个大坏蛋的概率上升很多。
“不至于吧?要不要赌?”
“拒绝黄赌毒,小心被打。”小说里,“我”赌博的爸就是靠着被“我”打,最后戒掉赌博的。
准确说是强制戒掉,心里是向往赌博的,恨不得住在赌场不回家。
身体上实在是怕,只要被“我”发现,真的是往死里打,打完还要被“我”羞辱。
二月人民日报,刊登的是最后一部分。
“果然……”看到“我”,接受过心理辅导之后,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变本加厉。
甚至因为学习了文化知识,变得比以前更会钻空子,看到“我”的做法,把自己带入到他的对手身上。
很多人绝望的发现,他们能做的,也就只有同归于尽。
《我的少年奋斗》,主角就是这样,一步步,功成名就。
林金凤一直要求李稻花把主角写死,李稻花在投稿之前还是加了几句话,主角最后在病房老死,好歹是死了。
“你还不如不写他老死!这是做什么啊!”
另外两个少年罪犯,同样是不思悔改,因为犯罪没有成本,自然也就不会畏惧犯罪。
在刚开始询问“我”,要不要救还活着的小光的张龙,在经历过这次事情之后,仿佛打开新天地。
他不知道别的,他只知道,自己是未成年,杀人不犯法,从此胆子越来越大。
常年手上带刀,一言不合就亮刀,两句话不对要要死要活的。
小说完结后,就这个小说,就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个新名词,很多人开始讨论。
在这之前,他们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个玩意,不知道国外有,也不知道国内现在正在建设中。
看完,他们觉得,这个东西,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还需要更加严谨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