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请诸君赴死就他们会写读后感啊,……
就他们会写读后感啊,李稻花也会,她还会摆事实,讲道理,她是个文化人,文化人当然要讲道理。
根据题目求结果很难,但是根据结果逆推就容易多了。
李稻花就属于用结果逆推,更别说,在信息大爆炸时期,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专家”分析这些问题。
其实,物价上涨,工资上涨的情况,已经出现,只不过上涨幅度还不是特别明显,许多人没有留意到。
真正的大幅度上涨,是在物价闯关期间,先是物价上涨,之后就是带动工资上涨。
之前看起来每个月很多的十几块房贷,在工资上涨之后,占每月工资比例会越来越小。
再加上刚刚房改,各种有利政策,是买房的最佳时机。
等到以后,工资跑不赢通胀,跑不赢房价的时候,除非刚需不得已,不然谁买谁是大冤种,真工作一辈子只落套房子。
至于说她买房子,大哥,懂不懂经济啊!
要是有经济专家给你分析一大通,让你去买哪个股票哪个基金,结果他不去买,别信,但是专家自己都去买了,那还犹豫什么,跟上!
稻花老师亲自站台自己的观点,还等什么。
一小部分头脑灵活的人,在看到有人批判李稻花是自己买了房子,骗别人也买的时候,即使没听说政策,也看不懂,却看懂了李稻花。
这些人的批判,反而成了他们买房的动力。
至于说坑人,笑发财,稻花老师这么个有钱人,她又不卖房子,坑他们什么。
众所周知,稻花老师是最擅长带着大家发财的,有东西她是真教啊。
尤其是靠着改革三部曲,自己做个体户挣到钱的人,他们是最能感觉到变化的人。
挣到钱之后,他们也会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花钱,能买的东西也就那几样,这么多钱,放在手里不安心,放在银行更不安心。
现在,李稻花重新给他们指了条路,买房子,他们是个体户,根本不可能会有单位给他们分房子,所以买房子,成了他们最后的选择。
如果家在农村,那就买材料盖房子,只是这材料实在不好批,来回折腾。
李稻花把能从报纸上收集到的各种政策消息,国际关系,尤其是其中关于经济的部分,全部都搜集到同一篇文稿中。
北平日报刊登这篇文稿之后,很快,人民日报、中国财贸报(经济日报前身)纷纷转载。
尤其是中国财贸报,不仅转载,关于这篇文稿,还给出非常高的评价,认为李稻花在经济方面的头脑,完全不输专业人员。
“这篇小说就很好嘛,你看看,把老百姓的视线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房改问题上,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这里的不错成果,不是《一方屋檐》销量多好,而是《一方屋檐》确确实实带动了商品房的销售。
“我觉得,可以多来一些这样的文章。”
王蒙暗暗叫苦,最近确实来了不少关于房改的文章,但是都是唱衰的,他根本就不敢刊登。
李稻花的《一方屋檐》里,买房的曾家人虽然有痛苦的还房贷日子,但是很快,随着工资上涨,加上家人搞个体生意,房贷的钱对他们来说逐渐不成问题。
有房子,有钱,日子越来越好。
相反,没房的孟家人,到了后期,房东要卖房子,他们这些租户又开始闹,闹着要求房东卖房子的钱也要分给他们。
因为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很多年,有感情了,这房子就像是他们自己的一样,不是房东想卖就能卖的。
最后双方对峙公堂,他们被勒令限期搬出房东的房子。
买卖确实不破租赁,但是他们租房子都是一年一租,加上房东是以他们强占房子的罪名告的他们,最后才被要求搬出房子。
直到这时候,孟家才想起来,自己买房子,可惜,错过了最好的时间,这时候的房价虽然称不上多贵,也不算便宜,全家的生活一直都是捉襟见肘。
而唱衰的人,他们写的文稿,那就是谁买房,谁大傻蛋,钱都贡献出来,最后羡慕的看着别人分房子。
这要是登出来,房改还怎么推动,本来大家就不愿意买房子。
李稻花对经济的推测,被人民日报和中国财贸报转载后,批判她的人不仅没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仿佛要把之前对李稻花的不满全都发泄出来。
称李稻花一点没有文人的风骨,一味地溜须拍马,趋炎附势。
看到他们的批评,李稻花觉得心累,文人风骨,笑死,在座的诸位加起来都不够她一个人打的。
她敢直接炮轰阿美莉卡(用小说不是意大利炮),试问在座的诸位有几个敢跟。
不是她看不起他们,而是现在的阿美莉卡确实强大,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圣地,尤其是一些有点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