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红宇琼楼 (57) 二更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四王不告状,他说:“……案件儿臣已上折,便不赘述了!只是此次江南之行,有两件事乃是儿臣亲眼所见,需得禀报父皇。”
“说!”
“不管案子究竟如何,百姓受盘剥,此乃不争事实。姑苏之事,确非民变。然则,百姓不堪重负,因不能缴纳赋税而被殴打、强行牵走家中牲畜抵税,甚至于被关押,督促家中借债赎人,此亦乃常事!”
四王说着便抬起头来,坦坦荡荡的:“金通判正是基于此,才以下而犯上。以下犯上者,官场忌讳。而今,姑苏官员几乎全部因他折损,他也因此闻名于天下。人人称道,却也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江南之事,终需有人去办。护其才,他便忠其事!而今,将他留在江南,他之处境,千难万难,可谓江南官场公敌。
因而,儿臣斗胆,请您下嘉奖于金通判。唯有如此,才能护住他。若不然,儿臣只怕弹劾他的折子已然在送往京城的路上了。
这朝中御史闻风而动,彼时京城淫雨霏霏,江南腥风血雨,他双拳难敌众手,寡不敌众,未建功先折损。”
皇帝看了看眼前的儿子,“明日嘉奖,且给他密折参奏之权。”
四王忙叩首:“父皇英明。”
“这是一件事,还有一事是?”
四王再叩首:“启奏父皇,还有一事,事关林如海!”说着,他便跪端正了,“此次清查了账目,对照之下,触目惊心。不敢去想林如海这些年是如何应付的!他再待下去,儿臣恐……”
恐什么?他说到这里,语带哽咽,竟是难以成言。
良久之后,四王将头低下头,额头挨着地面,接着道:“……那盐商皆是难相与之辈,若林如海遭遇不测,儿臣心中难安。”
三王:“…”你这不还是告了太子的状了!
对账目一笔带过,却说触目惊心。紧跟着你说林如海,表林如海的功劳!林如海越是劳苦功高,
越是左支右拙的艰难,就越证明太子的索取无度。
然后你还担心林如海的安危,话说了一半,你还哭了,连话都说不全了。
那么长时间之后,你说你是怕盐商对林如海不利。可要是盐商,你哭什么?不过是说,林如海不愿意给东宫敛财了,但他又知道的太多了,怕东宫和甄家杀人灭口。
是啊!在皇帝与太子之间,林如海这个官做的何其艰难。
他在尽忠,也在一池浑水中以同流合污的方式办事。像是林如海这样的官员,在污泥中没有走偏,已经是极其难得了。
如果这样的臣子都不能得个善终,是否是为君者的过错呢?
可如果把林如海调到京城,这就有一个知道太子老底子的人。林如海便是什么也不说,太子相信吗?
这不照样逼的太子每日里战战兢兢,疑神疑鬼。
而对于江南的局势而言,既然要用王子腾去与甄应嘉交交手,那留林如海在江南好像用处也不大!不如给足王子腾信任,把林如海换回来。
而王子腾和林如海还是姻亲,这么一调动,其实就是告诉甄应嘉:这个人跟你可不是一条心。
同时,也是绝了王子腾左右逢源的出路。
一件事有这么多的好处,当然就值得调回来。
老四是一句不提这些好处,只哽咽的心疼劳苦功高的臣子,这就:“……”有点太不要脸了!
然后……然后四王就说完了,果然是一句都没提太子,更没提太子的不好,一句关于太子的言辞都没有。
显得是那么的得体,那么的公正无私,体恤臣下。
皇帝看着家里这个老四呀,不由的笑了:“你也是……难得!”
对君王,肯直言,哪怕有越权之嫌,该说的还是说了,都是利于天下的谏言。
对臣下,能体恤,便是疑心你笼络人心,但也得先说你坦坦荡荡,磊落光明。
对父亲,多有体谅,为人子不给父亲添堵,一心为父分忧。
对兄弟,包容大度,不讲是非,宽和以待。
做出来的事,说出来的话,竟是挑不出不是来。
能这么圆润通达……这么一比,老果然就憨厚了一些。
皇帝用手里的折子拍了拍老的脑门,然后叹了一声:“不早了,一路劳顿,都回去歇着吧。”
哥俩告退,从御书房出去了。
人一走,皇帝难免失笑:“朕这两个儿子呀……”笑完了,这才又怅然:“太子……朕的太子啊……”
到而今都没明白,要交给他的是江山,江山是什么?是子民,是百姓!
若不珍惜子民百姓……而成了鱼肉百姓者的保护伞,又怎么配拥有江山,执掌天下。
三十多了,二十五岁前,瞧着还好!越是年长,越是急切。越是急切,越是露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