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即兴(第2/3页)
“你上次跟小谢演对手戏的时候我就在旁边,”李主任说,“你词儿不多,但戏真不错,不像是没学过的。”
辍学比没学难听,林思弦后来的简历直接把那两三年抹了。他也客套地答:“宁导拍前讲得细。”
“你这外形条件,应该去演点公路片或者冲奖的文艺片,”李主任列了几个这两年的获奖作品,“就是这两年好本子比较少。”
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类描述,林思弦知道都是礼貌措辞。闲谈时聊艺术和效果,项目推进时讲人脉和资源交换,大导才敢冒用小人物,但都偏爱年轻白纸。
漂亮话终归是聊胜于无,林思弦道谢:“您过奖了。”
这种话题林思弦不太想继续,看了一眼手机,之前给苏红桃拍过去的图片还没有回音。林思弦又推测这位姐多半是昨晚尝鲜之后忘了自己有个小号。
而车内李主任已经贴心地从一个林思弦不想聊的话题切换到一个他更不想聊的话题:“小林啊,你跟陈编这段时间相处得如何?”
林思弦看着后视镜,分析旁边这些车有无追尾可能性。
奈何都开得规矩,林思弦只能回答:“还行,说了挺多话的。”
咄咄逼人怎么不是话,打胡乱说怎么不是说。
“那陈编对你也是挺有耐心了,跟我们都是哑巴开会的。”这句话说得李主任很满意,他接着道,“你俩现在关系如何?有没有可能帮我探点口风?”
林思弦说:“您具体说说什么项目。”有了明确的需求他才好编个明确的理由拒绝。
李主任说:“还能什么项目,就他那篇《黄昏谋杀案》,到底打不打算授权。”
这名字林思弦听过,不需要他刻意搜索,社交平台每隔一段时间便能刷到,是陈寄发在个人博客上的一本中篇小说。最早发布在六年前,比让他大赚的《池塘倒影》还要早很多,但一次性上传完几十章后便断了,悬在剧情中间,以至于闻名后大量读者去考古,撕心裂肺祈求他更完,不知是不是陈寄看见太多类似评论心软,终于在两年前写完后半部分。
自那时起,《黄昏谋杀案》讨论度便高居不下,之所以没进销量榜单是因为陈寄没出版也没开放任何改编授权,因为是早期作品,他公司也对此没有干涉余地。但都说天赋型选手最初的灵光一现最动人,这IP两年内热度不减,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假新闻说谁拿下授权谁要出演,然而全都不了了之。
“这不算什么敏感话题吧?”林思弦问李主任,“您怎么没亲自问?”
“当然问过,问过好几次,”李主任无奈道,“去年年初有个局,云简总裁喝多开了个天价,也承诺尊重创作,改编、后期、制作、演员都可以按陈编心意来,就这样也没松口。我就想着他是不是有什么别的顾虑,但你也知道他这人,不想聊根本不接茬,所以才想着如果你跟他关系好,看能不能帮我打探打探。”
林思弦听明白了前因后果,可惜爱莫能助,想了想说:“行啊,要哪天氛围合适,我趁机问一嘴。”
话虽这么说,但心知肚明,这事儿就跟别人告诉林思弦帮他参谋参谋资源一样,绝对没有下文。
离开几天,这座日薄西山的小镇没什么变化,在春天这种万物复苏的季节依旧毫无生气。
舟车劳顿一整天,林思弦顾不上其他,确认完第二天的日程表后就瘫回床上。
又困又倦,偏偏睡不太着。这417虽然名字不好,窗户倒很透亮,林思弦打量着窗外月亮,意识在混乱中下陷,似乎万物都遥不可及。
翌日,林思弦醒来洗了个头,头发又长了一些,按照导演意思跟拍摄顺序符合所以不用剪。不过他发质细软,吹起来颇有些费力。
他边吹边意识到他们的群里很久没弹消息,以至于他都找不到这群在哪儿。最后只能搜扶满的微信名搜出来一个“疯狂星期(4)”。
正准备发点什么,扶满和小胖子直接来敲门了:“吃饭不?一起。”
“苏红桃呢?”林思弦把半干的头发随手扎了一下,“她好像一两天没回消息了。”
“病了,”扶满言简意赅,“食物中毒。”
“林哥,我浅薄了,你是真行家,”小胖子欲哭无泪,“那菇真有毒啊。”
林思弦愣了:“菇?”
“没事儿,就是她昨天吃了个坏掉的菇上吐下泻,今上午已经好多了,不影响工作,”扶满给他讲清楚前情,“饭她吃不下了,下午咱俩的戏她说来片场。”
根据剧本,林思弦在组里大概还有三场戏。
下午的戏是二十来号人的群戏,场景在夜总会,男主跟人产生纠纷最后大打出手。其实林思弦只有两句词,但全程得有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