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第2/4页)
好在,苏启生没那么固执,百万外汇太重要了,他点了头:“去办公室吧。”
周渔立时松了口气,连忙说:“那我去拿一下资料。”刚刚下车太急了,她忘了带了。
苏启生点点头,带着年轻人往回走,就瞧见周渔去了前面的一辆黑色小轿车上,从后车座拿了包出来,鼓囊囊的。
年轻人就说:“她是不是想要行贿,要不我问问。”
苏启生摆摆手:“不用。”
周渔很快就过来了,跟着他们又进了银行,这次不是在大厅,而是上了三楼的办公室,等着坐下后,年轻人给周渔到了一杯水,苏启生直接拿了个笔记本和笔过来,坐在了周渔的对面:“周同志,既然你说有数据,就请讲讲吧。”
周渔这才进入了正题:“苏行长,浓缩洗衣粉我们国家不是没有。事实上,今年年初余阳日化厂研制成功了。也同时在我们梅树村进行了销售。”
“这款洗衣粉是浓缩低泡型洗衣粉,价格是一块四一斤,而普通的洗衣粉是九毛一斤,也就是说,售价高出了55%。它的宣传是洗涤用量是普通洗衣粉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虽然卖得贵,但是用的便宜。”
这个显然对方是知道的,苏启生点点头:“这个我们知道。还知道试销效果很不错,所以很快投入生产。”
周渔就说:“对,试销是不错,但是正式上市后,具体的数据您恐怕不知道吧。我们梅树村对每样产品每周都会进行盘点,每个月都会统计,所以恰好有浓缩洗衣粉的数据。”
说着,周渔就从大包里拿出了资料,放在了苏启生面前,“您可以看到,四月上市,当月梅树村全国数据销售量是五万三千余斤。从五月开始陆续下跌,到了九月也就是上个月,梅树村的销售数据是两万余斤。”
要知道,供销社会盘点,但并不会像这样对每个产品进行统计比较,这个数据是苏启生第一次见。而偏偏银行就是搞数据的,这个数据他们可太了解是什么意思了。
苏启生眉头微皱:“为什么?”
周渔解释:“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消费者不接受。四月推出的时候,我们梅树村各门店和商场,就进行推广,可以这么说,这么大的力度,一般情况下,洗衣粉的销量应该在二十万斤左右,足足少了四分之三。
我们对顾客进行了调查,大家认为,太贵了,明明可以九毛钱买一袋,为什么要多花钱,不相信能有这样的效果。”
苏启生没说话,而是在笔记本上刷刷刷的记录着。
周渔接着往下讲:“第二个原因是买过的顾客觉得吃亏了。宣传的效果是一勺顶三勺,但顾客实际使用的时候发现,一勺最多顶两勺。纵然整体是便宜的,可仔细算的人是少数的,多数顾客都认为,这个洗衣粉不诚信,没有达到他们宣传的效果,是他们吃亏了,所以复购的人很少。”
周渔最后总结,“愿意买的人少,买了的又没留住,最终导致了销量一直在下降。”
苏启生仔仔细细看了周渔拿来的数据,每个月的都有,周渔还说:“您要是需要,我还可以将每个店的数据拿来,都是有的。”
这种东西做不了假,不过苏启生也不是随意听信的人,他问:“据我们了解,从八零年开始,世界各发达国譬如日本美国,浓缩洗衣粉的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取代普通洗衣粉是时间问题。”
“会不会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研究的技术不达标?”
这也是重要的问题,周渔这么解释:“对于浓缩粉我们目前没有相关标准。”
这也是周渔觉得难解释的地方。
相关标准是在1984年颁布的,上面明确要求浓缩粉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低于8%,但这是低于其他国家的,譬如意大利是15到40,丹麦是10到15等等。
这就导致同样的生产线出来的产品效果不一样,却还是那么宣传,卖的还是那么贵,直接让顾客对夏国浓缩粉失去了信任,直至周渔穿来的年份,全世界都是浓缩粉为主了,夏国浓缩粉的市场依旧没有打开,八十年代进口的数条高价生产线全部亏损。
她想了想只能这么说:“余阳浓缩粉的非离子是8%,既然能上市,相信这个含量是达到了相关要求的。国外的都在10以上,有些还在15以上。”
苏启生点点头,并没有评价,但周渔觉得,以他的阅历,应该能推断一些问题。
等着苏启生记录完毕,他就问周渔:“周同志,请问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周渔就说:“有。”说着,就从包里往外拿东西,一瞧见她这动作,那个年轻人立刻紧张起来,不过,等他看到周渔掏出来的是什么,就松了口气——两包洗衣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