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第2/4页)

我就寻思这人别是有什么想法吧,我就过去问了他一嘴,我说兄弟你老盯着我干什么?他就说觉得我挺厉害,带着父母卖肥皂,说是自己是记者,想跟我唠嗑。

我开始没当真,那会儿正好没人,我俩就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了半下午,他就走了。结果第二天他居然找到我家里去了,还拿了他的工作证出来,我一看,居然还真是记者,还是夏国青年报的大记者。

他说他觉得我很值得学习和提倡,想给我做个报道,问我愿意吗?我问了问他有啥好处,他说他们报纸发售量很大,在青年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我被报道了,就会在全国出名,会有很多人来找我买肥皂,梅树村也会受益,会有更多的人帮你卖肥皂。”

“我就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就同意了。周总,是不是已经报道了?是不是对咱们梅树村有好处?”

周渔没想到他第一个关心的是这个问题,她没回答,而是问:“为什么不跟我说?!”

褚伟民顿了顿才说:“我是故意没跟你商量的。我看到南州晚报的报道了,那个记者跟我聊的时候,我就给他看了那份报纸,告诉他我就是那个第一名,一个月挣了380块钱!”

“结果那个记者看到后说,你这是准备进行宣传,你肯定会往上报,然后一级一级到国家媒体,最终让全国感兴趣的人看到,都来梅树村参与。”

“他说你是个很会打广告的人,你的公益广告,你的拜年广告他们都知道,可你很奇怪,为什么不报道我这么好的例子,反而用这么平常的新闻?”

“我就问他我这个例子很好嘛?他说是的,我穷困,父母双瘫,本身就吸引人,可我偏偏不甘于贫困,还要拉着父母奔出一条活路来,而在这个命运的关键点,梅树村给我机会,任何人都会被我和梅树村打动的。”

“那我也觉得奇怪了,为什么我的故事这么好,你不用呢。我想不通,就去问了问秦月书经理,她挺惊讶的,问我怎么知道你们在宣传?我就说看报纸了,然后追问她,才知道是你否了。”

“周总,你不知道,我拿着电话,整个人都惊了。就跟那天,我拉着爹娘卖肥皂回到梅树村一样,那么多人都在等着我,关心我,为我欢呼。周总,我说句矫情话,我眼泪都下来了。”

“等我回去,我就跟记者说,报道我行,但必须得写梅树村,得写梅树村的帮扶活动。他跟我说,这是不可分割的,一定会给我写清楚,我就同意了。”

周渔没想到,这事儿居然这么阴差阳错。少了哪个环节,也没这么巧合。

她不由叹口气,声音也没那么严肃了,她觉得有些心酸——谁愿意揭开伤疤?不还是为了报答她吗?

周渔就说:“真不用,我觉得这样不好。”

褚伟民却说:“周总我觉得我得这么做。我一个一个月十几块钱都挣不到的人,吃饭都是问题的人,因为你给我机会,我上个月挣了380块。我都没想过,这辈子我和爹娘还能过好日子!周总,我真的谢你。”

“我爸从小就教我,知恩图报。我一直想着怎么谢你,可我没别的办法。这次恰好碰到那个记者,我觉得他说的不是什么问题。”

“就算没有报道,我就不被人指指点点了?我拉着父母出去,哪次不被问啊,记者问,读者问,其他人问都一样,我都习惯了。”

“更何况,我做生意又是童叟无欺,我不怕说,不怕问。这就是我,我带着父母不觉得丢人,也不觉得苦,我也坦然接受这一切。”

“周总,比起生活的艰难这算啥,再说了,我们培训的时候,秦月书老师可是教了,说能卖货的都是好办法。这也是一种方法,我愿意!”

周渔的眉头都皱起来了——老实巴交的秦月书到底教的啥?

褚伟民还在劝她:“发之前我就考虑清楚了,你不必有什么担心,有多少记者来,电视台的来,你都让他过来,我就是要当个梅树村的样子,让他们知道,梅树村有多好。请你一定要相信我!也一定不过放弃这个机会。就跟我当初去梅树村一样!”

“当然,这个口子不好,我当过兵,带兵得令行禁止,服从管理。我不是个好兵。等结束了,你该怎么罚我就怎么罚我,我没意见的。”

周渔只觉得自己的眼眶都湿了,半天才找回声音,“咱们梅树村没有任何一条规定写过,不允许参加采访。

另外,你刚才不是问我吗?对梅树村有好处吗?我正面回答你,你的报道内容符合实际,没有任何夸大不实,刚刚发出去,就已经有人慕名找到了我们想加入,是对梅树村是有正面宣传的。我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