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左大力三十五六岁的样子, 跟日常见的厂长们差不多,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昨晚下午他让人用冷水呲职工,饶是周渔也想不出来他的真面目。
此时左大力热情似火:“周总, 李处, 从你们打了电话来,我们厂就盼着了, 你们可终于来了!”
周渔没说话,李晓明开的口:“突然下大雪,路上堵了不少时间,让你们久等了。”
这才算寒暄完了, 左大力指着厂内说:“走吧, 我带你们去看看设备, 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这是正常程序,周渔他们就跟着往里走, 不过车却没进来,司机小王直接就要往外开,左大力说:“司机同志怎么走了?”
周渔回:“车上太脏了, 都是雪化的痕迹, 也没油了,他去加个油洗个车。”
左大力点点头, 很热心地说:“他一个外地人,人生地不熟的, 加油别被忽悠了, 老李, 你跟着去吧,等会让小兄弟也过来,一起吃饭。”
周渔看他一眼, 说了句:“左厂长真是太客气了。”
左大力扯着笑说:“不怕您笑话,我现在是个矛盾体。一方面,这个厂子我们建起来不容易,我想您深有感触,您是从梅树村一个村子里靠着种蘑菇走出来的,一步步开门市部,开一号店,如今都要买日化厂了。”
“我们跟您也一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县城,想要发展工业化,最终敲定了大家需要的洗涤行业。是真没钱啊,一部分是县里出的,一部分是村里筹的,就跟你们一样,起步太难了。”
“想想过去的岁月,我就心疼,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们亲手挖出来的种下去的。”
周渔就问了句:“您从建厂就在这里工作了?”
左大力笑:“是,我曾经是咱们县里轻工业局的干部,设厂后,到这里担任副厂长。原先的厂长叫柴建华,跟他做搭档。79年他就退休了,我就成了厂长。”
“但这可不是什么好担子。”
他苦笑道:“我们本以为建起来以后就有支柱产业了,夏国的人均使用洗涤品每年1.1公斤,是发达国家的九分之一。谁还不用肥皂香皂了?怎么卖也能不错吧。”
“可我们想的太简单了。我们厂子小,设备不错,但技术人员没底蕴,造出来的东西一般化。哎,这么好的机器,让我们用可惜了,你们是真捡到宝了。这就是我的另外矛盾点,我们虽然不行了,卖出去可以让别人发挥它的用处,也是好事。”
这话说的很真诚诚恳,周渔不得不对左大力另眼相看:挺会演的。
说着,就进了厂子里。
周渔这才看清楚厂子的样子,因为没有油脂处理和皂基生产这两项,所以厂子占地并不大,只有两个车间外加一幢两层的办公楼。其余的地方,除了路边有几棵槐树榆树和法国梧桐,都硬化成了水泥路面。
刚刚外面迎接他们,倒是热热闹闹,这会儿往里走才发现,根本没工人上班,整个厂区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
周渔就说:“今天没工人过来开机吗?”
显然昨天他水呲职工,把人都弄走了,今天根本不好叫人,不过左大力倒是有自己的说法:“有的,但我寻思,这开工太吵了,不利于咱们交流,不如咱们先看,看完了让他们生产,咱们去聊,这样也不耽误时间。”
只要开工就行。
周渔点头:“好,那先从肥皂生产线看起吧。”
昨天周渔就和范广西分析过了,这条肥皂的冷板车生产线恐怕时间不短了,周渔要看看到底什么情况,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买法。
这主要是介于现在的科技发展,虽然如今国内大多是用的冷板车生产线,但其实国际主流生产肥皂已经是真空出条和冷却出条法了。
如果设备状态好,可以多用几年,周渔倒是很愿意,如果设备状态不行,要也没有必要,改进设备投入多了不合算,不投入效率低,质量不好,根本就是麻烦。
左大力对这个无所谓,直接带着他们向着一车间走去:“肥皂是一车间,在这里。”
等着进去后,周渔就发现,这个环境还真不错,车间地拖得锃光瓦亮,没有任何杂物,原材料也摆放整齐,生产线上的设备,从远处看,个顶个的干净整洁,漆面如新,看起来倒是很不错。
左大力介绍:“我们用的是冷板车法,我们这是改良版,可以说是全自动的了。”
“这里是调配缸,容量是一千升,将皂基和其他原材料倒入调配缸,经过混合加工后,由空气压缩机直接压入冷板车。”
“冷板车的容量是500升,有木模29只,一个一米见方,一次能出2000条肥皂。配套的有一台电动冷板设备,我们这里连接的是地下井,用的是深井水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