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第4/5页)
徐一骏敢于这么喊,一方面是真受不了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给周渔拍了广告,他总觉得他有一条退路。
他立时给周渔打了电话,想问问广告怎么样了。南州总店的工作人员说,周渔还没回来。这一等就是五天,徐一骏是真煎熬,他都想了,不行,他就委屈委屈,回去道个歉,可又心里不甘,太憋屈了。
就这样左右摇摆下,周渔的电话来了。
徐一骏连拖鞋都没穿,直奔邮电局给周渔回了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周经理,一定要告诉我好消息,千万要告诉我好消息!”
他这样,倒是把周渔吓了一跳,不过一想就大体猜到了,“是好消息。”她先回答。
那边徐一骏绷着的弦立时就松开了,他没忍住,居然对着电话呜呜呜的哭了起来,周渔叹口气,搞文艺的就是多愁善感,不过她也理解,等着徐一骏哭完了,她才把章玲的要求说了,“来回路费,食宿都报销,我对你就一个要求,拍好!”
徐一骏声音里带着决然:“放心吧!我一定得拍好,我再也不回这破地方了。”
周渔从京市回到南河的时候,徐一骏已经带着大量的素材去了京市,周渔在南河转了一圈,这一个多星期,依旧有不供货的工厂,不过好在周渔的话稳住了一部分,外加蒋学名他们八个人在外面,没有停歇的找货源,如今一号店的货非但没减少,种类还更多了。
就是有一点,还是缺少名牌厂家的支持。
不过这点,周渔预测,等着日报的文章一发,公益广告一放,就会缓解,而且她还有种预感——国家媒体都在倡导,那么政策肯定会出来的,到时候,他们就是先锋,谁也动不了了。
在南河转了一圈,周渔就回了南州——这会儿都已经六月底了,食用菌合作社已经成立,林巧慧成了经理,秋桂婶是副经理,两位女将顶起了门户。
马上就要高考,梅树村今年有六位考生,这会儿已经从学校回来了,周渔手一挥,直接给考生在考点附近租了旅馆,可以带人陪考。周渔还承诺了:“考上大学有大奖励。”
一时间,学风本就浓厚的梅树村再次进入到了疯学阶段,人人都知道:“读书有出路!”
到了七月,先是徐一骏在一个夜晚突然打了电话过来,告诉周渔:“过了。”随后是章玲的电话打了来,“定在7月4日播出,时间是新闻联播后。”
居然放在这个寸土寸金的时间,显然对倡导服务新风是极为重视的。
7月四日这天,先是国家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主义更需要商业道德》的文章,吹响了这场对于服务新风讨论的最终号角。
随后,当天晚上,习惯了看电视的人们,在新闻联播结束后,像是平常一样,等待着天气预报,看看明天是什么天气。
往日里,从七点半到七点三十五,中间的五分钟都是广告时间,说真的,这会儿的广告没什么看头,而且显然这些广告投放时间都是成段的,最近都是北京手表厂和甘省一家酒厂的广告,大家也看够了。
哪里想到,今天却不一样,手表的广告过后,出现的不是一个酒瓶,而是一个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场景——百货大楼!
这怎么跟平时不一样了。
然后就瞧见柜台前面站着几个顾客,而柜台后面,两个售货员正在一边聊天一边嗑瓜子。
为首的男顾客小心地问:“同志,能不能把那瓶洗发膏给我看看?”
售货员略微抬头,吐了口瓜子,跟没听见一样,接着聊了起来!
这场景可太熟悉了,津市纺织厂的女工赵云,这会儿好不容易忙完了一天,收拾好了碗筷,坐下来看看电视,顿时怒了:“这电视怎么回事?也不拍点好的。去供销社就这样,怎么看电视还这样,气死了!”
不过,她的话音刚落,就瞧见情景一下子变了,这会儿则变成了百货大楼里,一对年轻的新人站在服装专柜面前,一个售货员正在低头打毛衣,女孩笑着问:“售货员,您能把那件衣服给我看看吗?”
售货员头也没抬,“你买吗?不买不给看!”
赵云都蒙了:“这是干啥?把他们的样子拍出来给我们看有什么用,他们又不改!”
赵云的丈夫也坐了下来:“不能这么干!这可是国家台,往下看!”
果不其然,画面一转,就瞧见第一个买洗发膏的男顾客出现在另一个柜台前,售货员正微笑着冲他说:“买东西就得多看看,我们这里有三种洗发膏,我都给您介绍一下。”
随后,第二个买衣服的女孩也出现在了一家新的百货大楼的服装专柜,这次并没有柜台,售货员拿着衣服对女孩说:“试试吧,试试才知道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