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23/33页)
就是深膺帝眷而托以重寄,手上掌着大权的。
当值的辛苦有代价,不当值的闲着也有代价,都是一起玩的哥儿们,大家总会互相照应着的,而且他们也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大唐的天子没一个安份的,六宫粉黛固是人间绝色,但终日相对,也有腻的时候,当皇帝说因为政忙而要独宿御书房的时候,也就是用得着他们,伴随着穿了便服的皇帝,私出宫禁出来换口味的时候。
这必须要绝对秘密,所以这些王孙公子哥儿在长安市上常闹事打架,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势力。
即使是当朝的一品大臣,冲撞了他们,也照样拖出轿子来揍上一顿,不明内情的,第二天还上表告状,说他们无法无天,横行市上,结果皇帝笑笑,把表章批了句很有意思的话,说为国辛劳,宜多珍重,散朝后在家多歇歇,别跟年轻人一般见识。
这是位一品大员亲身的经历,告状不准,只有认倒霉,做梦也没想到皇帝就在昨夜那一伙里面。
李益认识的就是这一批贵族子弟,风月恩客,年轻人聚在一起,谈话就少了顾忌,所以很多对自己老子都不肯说的秘密,在全是自己人的场合下不免漏出一两句。
李益很留心这些机密,因此他也有机会更深入一层去了解皇帝,那是卢方所万万不及的。
因此卢方在听取李益泄露的这些机密后,对这个即将成为自己女婿的青年人更为言听计从了。
卢夫人是不大参加酬酢的,她的佛堂就是她的天地,今天晚上女儿要出去,她就不去了。
卢方父女和李益同赴王府,已称得上是正式而隆重的拜会了。卢氏父女俩各坐了轿子,李益已授秩就职,照理,他也该穿了官服坐轿子去的,但是他这六品的州尹实在算不了什么,京师的大官太多了,走在路上,遇见比他大的官儿,如果是同道,他得停下来相让,如果是对向的,他更得避道在一边,处处不便,倒不如骑了马,穿上一领青衫算了。有了卢方的二品执事牌在前面开道,他至少可以沾不少光,让那些比他高的官儿让路给他走。
到了王府的大门,那儿早已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因为这是王阁老夫人的七十整寿,场面自然不小,府前早已扎起了彩牌,牌坊上都是些“瑶母庆寿、麻姑献桃、三星降瑞”等等吉庆故事,人物都用泥土捏制,涂上了彩色,衣服都是用绸缎裁缝的,五色缤纷,鲜丽生动。
王阁老的儿子穿了大红的官服在门口迎宾,正四品的散骑常衙,官位不算小,可是在长安市就吃不开了,帝辇之下,有的是大官儿,尤其是今天,更够他苦的了,满朝一二品大员因为皇帝有了话,都来恭贺,已经够他忙的了,而官位在他之下的五六品司曹随员登了门也是客人。
人家叩头他要答礼,人家作揖,他要陪着打恭,达官人家,亲故的大丧孝子难当,丧事办下来,人要脱层皮,车水马龙,客人来得多,固然是面子,但一千个客人,他就得陪磕上一千个头,铁铸的腰也给弯折了。
而像现在的情形,活着的儿子也不好当,御旨赐寿固然够光彩,迎来送往着实苦了他这个做儿子的。
幸好办喜庆寿诞比举丧自由一点,不必一直跪着,还可以里外走动舒活舒活腰骨。
卢方的孰事老远就可以看见了,大红的木牌上。以金漆鲜明地表示出官品职衔,已经是从二品的右中书令了,这是今天才奉的上谕,卢方散朝后到了衙门里去了一趟,就是通知赶紧准备执事牌,新髹的金红两色,十分耀目。
李益原也没注意,到了王府的门口,听见呈送礼单的赞礼官大声鸣衔赞唱贺辞时,才知道岳父大人已经荣升了,不禁含笑地对傍肩而行的卢闰英的轿子道:“尊大人可真沉得住气,升了官居然也不告诉我们一声。”
卢闰英搴着轿子一角,也笑着道:“爹一向就是这个脾气,爱给人惊喜一番,我在九岁的那年。他拜了河西节度使,带我们去赴任时都没说,一直到了任上,我们住进了节度使署衙,才知道他拜了使令,成了一方大员了。”
接着赞礼生又大声地报了:“己酉新科进士及第,陇西李君虞大人谨祝老夫人千秋,敬呈汉璧一双,楠木寿星一对,锦缎十匹,玉斗一双,恭贺老夫人寿健松鹤,福绵海川……”
礼单分两种:一种是部属门生弟子等的私贽,那是行使人情,打通关节的意思,单上不注明,东西也是送交到内帐房,内容也只有受者知道。
另一种是随着贺帖一起进呈,不但要公开朗报,而且也公开陈列在案上,这份礼不能薄,那是为了面子所关,也不必太厚,普通都是寿轴,或者是古董珍玩一两件以为贺忱,当然也要够身份的人才能这样做。